近日,《日本經濟新聞》刊登多篇文章,關注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美國制造業陷入“萎縮”,或影響特朗普再選》一文認為,美國制造業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與中國等的貿易戰走向長期化,8月景氣指數在時隔3年后再度陷入‘萎縮’,受關稅政策保護的鋼鐵等行業的業績也出現下滑。雖然美國個人消費依然表現堅挺,但就業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美國中西部大選交戰激烈的州也是制造業聚集之地,這可能對特朗普力爭明年再次當選的目標產生影響。”
該文章引用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9月3日發布的數據稱,8月美國制造業景氣指數環比降至49.1,這是該指數時隔3年首次低于50這一景氣分界線,也是在本屆美國政府執政后首次跌破50。該指數在打響貿易戰的2018年夏季達到峰值,此后持續下滑。
文章稱,美國政府為了保護美國國內的制造業,對日本等國產品加征關稅。但是,鋼鐵領域的大型企業——美國鋼鐵公司從7月開始減產15%,并將臨時解雇密歇根州鋼鐵廠的200名員工,直到鋼鐵行情復蘇。同時,美國的就業前景也令人擔憂。“8月就業指數為47.4,環比下降4.3個百分點。如果裁員的浪潮向業績低迷的制造業擴大,此前一直支撐美國經濟的個人消費也將踩下剎車。”文章認為,美國政府主導的與中國的貿易戰走向長期化,將可能導致美國制造業的景氣指數持續低迷,美國國內擔心世界經濟減速將影響出口的聲音也逐漸增強。
《日本經濟新聞》刊發的另一篇名為《特朗普關稅是無用功?》的文章表示,美國政府加征關稅似乎是徒勞無功。美方對華加稅進入“第4輪”,但與2018年夏季貿易戰爆發之前相比,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而出現擴大,與美方提出的實現縮小貿易逆差、恢復制造業的就業這一承諾漸行漸遠。
文章認為,美國政府對中國征收高關稅將反過來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中,還包括進駐中國的美國企業制造的產品。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貿易順差的57%來自美資等外資企業。“實際上,美國在2018年夏季對華貿易戰‘第1輪’中對汽車啟動額外關稅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就停止了向美國出口其在華合資工廠所生產的小型車。隨著‘第4輪’加稅啟動,額外關稅的對象擴大了,對進駐中國的美國企業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很可能導致它們業績惡化,進而打擊這些企業在美國本土增加就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