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 據“中央社”報道,由于高溫和人們對新型病毒抵抗力低,登革熱疫情肆虐東南亞多國,僅在菲律賓就造成數百人死亡。目前,科學家正嘗試培殖抗登革病毒的新品種蚊子,以控制疫情。
當地時間2019年7月30日,一位孟加拉國衛生部的高級官員30日表示,該國在過去24小時內,有超過1000人被診斷出患有登革熱,其中大多數為兒童。圖片來源:ICPHOTO
據報道,“世界蚊子計劃”(World Mosquito Program)的科學家先讓雌雄埃及斑蚊感染可對抗登革病毒的沃爾巴克氏菌,接著將它們放歸大自然。數周后,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幼蚊出生。因攜帶有巴克氏菌,這些蚊蟲難以有效傳播登革熱、寨卡、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等以蚊蟲為媒介的病毒。
此計劃最先在澳大利亞北部試行,獲得一定成效后,又在全球其他9個國家進行實驗,包括越南。
報道稱,2018年,科學家在越南南部的永良放歸了約50萬只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結果永良的登革熱病例較鄰近的“地芽莊”減少了約86%,結果令人振奮。
這類“以蚊制蚊”的方式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必須培殖足夠數量的帶菌蚊子,以確保其數量足以壓制病媒蚊。
據悉,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潛伏期3至15天,多數為5至8天,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程度可從輕度發熱到高熱不等,同時伴有嚴重頭痛、肌肉和關節痛及皮疹,面、頸、胸部潮紅,嚴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臟器損傷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