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夏季起,上海開始實施嚴格的生活垃圾分類,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生活垃圾分類,在德國早已成為平常的生活理念。1991年我旅居德國時,首先遇到的生活問題就是將家里的各種垃圾分別放入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早在1961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就成立了德國廢物處理行業聯合會并籌建了多家服務公司,以便有效地組織廢物和可回收物的收集再利用。這些垃圾處理行業的公司為政府制訂各種廢物回收﹑實施工業循環利用的有效法規,并提供現實有效的咨詢和幫助。
隨著環保理念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高,德國的垃圾回收處理法規細則也在不斷更新完善,至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臺了更有針對性的廢物回收處理規則。從80至90年代,德國更加重視減少廢物產生的預防措施,嚴格實施各種廢物、特別是私人家庭廢物的分類回收,并逐漸發展形成了完善細致的現代化垃圾回收再利用管理系統,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可持續循環經濟。
如今,德國對垃圾廢物的處理和回收再利用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工廠企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按嚴格的國家環保標準進行處理,稍有違章即受到嚴厲的法律處罰。家庭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廢物也按照分類規定,按部就班地進行回收處理。垃圾分類理念早已在德國深入民心,成為習慣。
各種顏色的垃圾桶分類有序
我們小鎮民居基本都是帶花園的獨家小樓,每戶人家院子里都有市政府免費發放的全套垃圾桶(每月垃圾費由私人賬戶直接轉賬給政府賬戶)。黃色為帶有回收綠點標志的塑料包裝物回收桶,綠色為舊報紙及紙板舊書類回收桶,黑色為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剩余生活垃圾。還有三個塑料筐分別用來回收沒有退押金的綠色、棕色及無色瓶子;而玻璃啤酒瓶和塑料飲料瓶可以送到超市換回瓶子押金。
此外,還有一種棕色生物垃圾桶,是用來收集咖啡渣、茶葉末、廢棄菜葉、果皮以及落葉剪草的。但生物垃圾桶不是必需的,如果不要這個桶,而是在自家花園角落設個生物漚肥桶,將自家的生物垃圾丟在桶里自然漚肥后施在自家花園里,政府還會發放點財政小補貼。生物漚肥桶在建材商店可買到,密封嚴實,沒有難聞氣味溢出,很多鄰居家都有,我家園里也有一個。
再看每家的廚房里,日常生活小垃圾桶至少有三個,一個用來放塑料包裝及罐頭盒,一個用來放紙質包裝,還有一個用來放其余的生活垃圾,三者分放,井井有條。從垃圾產生的源頭開始就順理成章,將垃圾分類完畢,再分別放入大分類垃圾桶,而這樣做真就是舉手之勞。
家里放這么多垃圾桶,會不會影響美觀和整潔﹖德國工業界早已解決了這個問題:德國的家庭垃圾桶從外形設計到方便實用再到密封嚴實,都非常的人性化,注重每個使用細節。很多家庭小垃圾桶都是密裝在整體廚房組柜的水池下面的柜子里,拉開柜門,就拉出了固定在柜門上的分格垃圾桶,關上柜門則什么都看不見。也有立地式小垃圾桶,它們因造型美觀實用﹑封蓋嚴實,而不會帶給人齷齪感。
垃圾回收日歷人手一本
在我們小鎮每個周末的垃圾回收日,每家都會將垃圾桶拉到家門口的小街路口放好,整潔安靜的小街旁會出現一長溜同顏色的垃圾桶。在這一天,垃圾回收公司的密封大卡車會開到小鎮走街串巷,將居民的垃圾收集運走。垃圾車全方位封閉,由兩名工人操作,工人將垃圾桶推到車后面,車上的全自動操作機械手抓起垃圾桶,通過隔層將垃圾傾入車內再將空桶放回,整個過程沒有垃圾氣味彌漫空中,也不會污染到操作工人。
垃圾回收日由市政府規劃制定,每年年底小鎮居民都會收到市政府寄來的下一年垃圾回收日歷本,上面用文字和圖形標明某日回收某種垃圾。垃圾回收日歷本的設計非常方便實用,除了標注垃圾回收日期外,還可以用來當記事本,在每日的空白格里標記上這一天家庭或個人的重要事項。在收垃圾日的頭天晚上,我們會將垃圾桶拖到小街口,第二天垃圾被收走后再將空桶拖回來。垃圾桶邊有把手,下邊有輪子,拖起來毫不費勁。
但是,有一些東西不能扔進任何垃圾桶,那就是各種家用電池和剩余油漆等化學物質。這類有害污染物質有兩種回收方式,一種是送到建材商場或電器商店的專門回收箱,再就是按照垃圾日歷上規定的具體日期和具體時間,將其送到鎮中心停車場邊的污染物質回收箱。
和我們中國人“舊家值萬貫”的觀念很不同,德國人會將不想要的舊家具及家用電器等隨時淘汰扔掉,不放在家里占地方。處理家庭舊物也歸政府管,垃圾回收日歷本上有家具回收電話號碼,只消打個電話,記下家具回收車來收集的日期,屆時將舊家具及壞電器等抬到家門口街邊即搞定。不想再穿的舊衣物可以洗干凈后包好,送到每個社區設置的舊衣物回收箱中。
有如此措施嚴密﹑細致入微的環保工作,有民眾這般愛惜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德國的環保事業成為典范自然不足為奇。當習慣成自然的時候,愛護環境、垃圾分類則成為人們的自覺自愿行為。德國人特別注意將環保意識傳輸給下一代,從幼兒園開始就教育孩子不亂丟垃圾。剛到德國不久經歷的一件小事讓我至今難忘,那次是和一位朋友上街,她四歲的小兒子在剝開一塊巧克力糖后,小手一直攥著糖紙。我以為他喜歡這張糖紙。直到街邊出現了一個垃圾桶,小男孩一聲不響自然地走過去,將糖紙丟進去。原來小伙子已經將不亂丟垃圾當成一種責任。
深入垃圾污水處理廠探視真相
經過四道不同工序,污水得以凈化處理
經生物降解后的污水,生成大量沼氣作為焚燒垃圾的助燃氣體
凈化污水的過濾裝置與自來水公司的過濾水裝置相同
德國規定,建筑公司需負責將挖建筑用沙后因滲水所形成的大水坑,改建成供人們休閑郊游的湖區公園或從事水上體育活動的場所。距我家約20公里遠就有一片這樣的綠色湖區。第一次去這個人工湖游玩時我就注意到,不遠處的樹叢中冒出幾座高大的乳白色橢圓形塔和高聳的煙筒,這些與一般工廠的形象很不同的高大而又潔白的全封閉式建筑引起我的十足好奇。詢問我先生得知,原來這里是科瑞費爾德垃圾回收處理廠,我們每天制造的垃圾都要送到這里進行處理。他的話讓我毛骨悚然,想象著垃圾回收場的塵土飛揚和骯臟惡臭,開始疑心近在咫尺的湖水是否真的像看上去那么清澈﹖
目睹廬山真面目的機會說來就來了。一個周日,在報上獲悉這家垃圾處理工廠舉辦義務開放日,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來到這個在我眼里非常神秘的垃圾工廠一探究竟。
一向清靜的工廠突然熱鬧非常,臨時搭建的大帳篷下坐滿了對垃圾處理感興趣的居民,很多是全家老少齊出動。參觀的人流被分成若干組,分別由工作人員帶領著邊在工廠里穿行邊聽講解。工廠分污水處理和垃圾焚燒兩大區域,我們參觀組先走進了污水處理區。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城市的生活污水經過城市下水管道網,以及首先經環保處理后排出的工業廢水,都會集中流到這里,然后在此經過四道不同工序的凈化處理。第一道工序是用渦旋式水泵裝置進行機械分離,將手紙、木棍等污水中的各種固體先分離出來。這些固體經過多次脫水干燥處理后,作為垃圾焚燒的燃燒材料使用。
分離后的污水,將利用污水本身產生的微生物及細菌進行生物降解,將污水中各種洗滌劑﹑清潔劑中含有的氮﹑磷﹑氨等化學物質分解出來。在生物降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微生物絮狀體被沉淀吸附出來后,再被送進密封塔中與一種特殊細菌混合反應從而生成大量沼氣。我們在湖邊看見的那三個巨型橢圓塔,就是這個沼氣生成塔。生成的沼氣再通過管道被輸入垃圾焚燒爐,用作焚燒垃圾的助燃氣體。沼氣塔內反應余下的沉淀物,經脫水烘干處理后也作為垃圾焚燒的燃燒材料。最后,污水再經過特殊過濾裝置過濾,就完成了整個凈化過程,此時從下水道流出來的污水已經脫胎換骨。
經過凈化處理的水流進一個巨大的水漏斗,并從這里被排入萊茵河。工作人員舀上一杯處理完的凈化水告訴大家,這里最后凈化水的過濾裝置采用的是與自來水公司高標準的過濾水裝置同樣的設備。
你制造的垃圾原來最后是這樣子的
全封閉操作,燒垃圾真正做到“高大上”
首先做好垃圾分類才是避免產生二惡英的基礎
垃圾和污水在這里都成了寶貴的原材料,真正變廢為寶
直接地下掩埋垃圾的處理方式在德國早已被淘汰,垃圾中尤其是沒有經過分類的垃圾,含有重金屬成分和其他化學物質,將會造成土地二次污染。焚燒垃圾并用之產生電能、熱能是德國處理垃圾的主流方式,那么整個垃圾焚燒過程是否無害﹖怎樣避免二惡英等有害氣體產生﹖有哪些先進的技術值得學習借鑒﹖
當我作為德國《華商報》記者,再次有機會走進這家垃圾處理廠時,特別就二惡英等有害氣體問題請教了接待我們的廠長﹑博士工程師羅斯先生。他介紹﹕每年工廠回收周邊各城市130萬居民分類后剩余的生活垃圾及工業垃圾約34萬噸,作為燃燒原料,進行火力發電。所產生的電力除了供給本廠處理垃圾及凈化污水工程的用電需求外,還提供給2萬多家客戶生活用電,并為8000多客戶提供熱能供暖。
在垃圾焚燒處理區,我們看到一輛輛全封閉的大型垃圾車將垃圾傾倒入焚燒爐下面的地下垃圾場。在焚燒爐大樓一層的全玻璃封閉操作室內,一名工人坐在轉動操縱臺上操作著大吊抓鉤,將垃圾抓送入焚燒爐填料口。幾個屏幕分別顯示著填料口內滾動帶送料情況,還有各垃圾堆內是否出現高溫自燃。操作工人根據屏幕顯示的數據,來掌控填料速度和抓垃圾堆的順序。真沒料到,燒垃圾工作還可以這么有趣好玩,這么“高大上”,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我們乘坐電梯一層層地參觀垃圾焚燒大樓,每一層圍繞著焚燒爐體布滿了各種機械和儀器,它們在焚燒垃圾過程中各盡其職,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我問羅斯廠長,焚燒爐之所以要燒到1200℃的高溫,是否是為了消滅二惡英氣體﹖他回答說,不是的,產生二惡英氣體并不是與溫度有關,而是與垃圾本身有關。沒有經過分類的垃圾,含有各種塑料或其他化學物質,這樣的混合垃圾燒起來才會生成二惡英有毒氣體。我恍然明白了,原來垃圾分類不僅僅能回收各類可以再循環使用的原材料,而且還是減少再次污染的保障。
德國在垃圾分類方面早已做到人人習以為常,這樣分類完后剩余的不能再利用的垃圾,其成分就相對簡單多了。所以,首先作好垃圾分類才是避免產生二惡英氣體的基礎。
羅斯廠長給我們看了污水處理完后最終剩下的淺色粉末,它們被用作焚燒垃圾的燃料。還有,垃圾焚燒最后剩余的灰色固體石塊本可以用作鋪路材料,但羅斯廠長說他們沒有這么做,因為雖然現在技術檢驗不出含有重金屬,但不代表完全沒有。他們將這些固體石塊用密封的方式作為地下空礦洞的填充物。而魯爾區一帶的老煤礦早已停止開采,正需要填埋地下空礦。
這家工廠焚燒垃圾過程中所生成的煙霧氣體,還須經過多道先進的過濾﹑清洗處理工序,最后變成純凈氣體才排入空中。而在此過程中每年還可回收鐵及其他有色金屬1萬噸,這樣既回收了寶貴的金屬材料,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了空氣污染。我們所看到的焚燒爐高煙筒上,輕煙裊裊,似白云飄渺。羅斯廠長說,垃圾和污水到了這里都成了寶貴的原材料,真正變廢為寶,并且在處理骯臟的垃圾和污水的整個過程中,做到了零污染。
環保部門全程視頻監控垃圾處理
垃圾處理廠里沒有看到一個揮汗如雨的操作工人
州環保部門與焚燒爐監視屏幕即時連接,可隨時了解數據是否達標
工廠對面就是居民區,多年來從未發生過居民投訴
這家垃圾處理工廠共有250多名員工,其中包括一個由32名物理﹑化學﹑生物﹑環保專業人士組成的擁有高端現代化儀器設備﹑先進高科技測試技術手段的實驗室。他們不但負責監測本廠垃圾焚燒過程和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情況,而且還用標準苛刻的科學方法,負責測試﹑監控整個地區大氣層中各種物質的含量,以及地下水﹑河水﹑土壤的潔凈度,還有居民飲用水﹑空氣的質量。在第一線工作的工人有120人,三班倒制,機器全年運轉不停。但不論是在污水處理區還是在十幾層樓的焚燒廠房內,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揮汗如雨的操作工人。工人在哪里﹖
羅斯廠長笑著說,現在我們去看看他們。我們走進了生產監控室,頓覺眼前一亮,只見墻上一排大型屏幕密密麻麻地顯示著各種現場數據和變動曲線,上方的電視顯示著焚燒爐內各部位火焰燃燒情況。幾個工人坐在桌前監視著屏幕,操作著電腦,監控著整個廠房的機器運轉。這里就是工人工作的第一線,其中一個焚燒爐監視屏幕直接連接著州環保部門,現場數據即時傳送到那里。州環保部門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直接監控工廠生產,隨時了解數據是否達標。
另外,工廠對面就是居民區,多年來從沒發生過居民投訴。工廠還面向社會開放,經常接待中小學生及社團參觀,宣傳普及環保知識。據悉,這個工廠污水生物降解凈化及最后的過濾工藝屬于歐洲最先進的技術,各項環保數據和排放標準都遠高于歐盟的環保要求。不論是垃圾焚燒還是污水凈化,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和電腦控制。
(本文作者系德國《華商報》記者,著有《收集德國好時光——認識德國骨子里的氣質》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