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經大大表揚了《決戰中途島》的細致真實,但本著發揚“杠精”精神,把找茬進行到底的娛樂心態,特出品本文,搏一搏二刷同樂!這里所述的槽點不包括漫天炮火的特效,以及SBD逢出手必有斬獲的神勇,只揪出被審片專家放過的漏網之魚。
槽點一:南云機動部隊的五條“大和”
這個鏡頭出現在貝斯特的俯沖轟炸機中隊首次發現日本艦隊時,雖然只有一兩秒的遠景,但是“大和”號那特別明顯的腳盆狀船身實在太刺眼,而且有五條之多。按照網友的戲虐,那不是五條“大和”,那是五座金山!
圖1. 五條“大和”同框,在大屏幕上看得更清楚
中途島戰役雖然“大和”號戰列艦有參戰,但一直作為山本的旗艦躲在安全的后方,南云機動部隊里只有兩艘“金剛”級戰列艦“榛名”和“霧島”號。其實在這么遠的觀測距離上,即使用“長門”號模型代替也不至于立刻露了馬腳,難道是動畫造型師故意留的彩蛋?
圖2. 海報上出現的金剛級戰列艦(左),說明近景的審查還是有做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大和”號近景里,艦橋頂部出現了1943年后才安裝的“電探”,這個顯然是穿越了。沒有找到圖片,有的同學方便提供下。關于雷達在兩軍的裝備和使用,可到同名公號搜索“制勝神器”——艦載雷達篇。
槽點二:珊瑚海沉沒的“約克城”號?
圖3. 珊瑚海沉沒的“約克城”號?
這個鏡頭也很短,只見到畫面顯示1942年5月8日珊瑚海有一條傾斜的航空母艦冒著黑煙,即將沉沒。在珊瑚海被擊沉的只有“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CV-2),她是跟“約克城”三兄弟完全不同的重型航母,最大區別是大型直立煙囪和艦橋分離。
圖4. 列克星敦號被2彈2雷命中,此圖可見分離的艦橋和煙囪
“約克城”號雖然在珊瑚海也吃了炸彈冒了煙,但是動力系統和艦體平衡性沒有受損,仍能自行航行返回珍珠港進行三天的緊急修理,所以在珊瑚海傾斜的大艦只能是“列克星敦”號。
圖5. 真實的珊瑚海海戰中沉沒的“列克星敦”號
槽點三:美國魚雷機多余的一雷兩彈
圖6. 這個動圖明顯可見“一雷兩彈”,怪不得TBD飛得那么慢!
攜帶一雷兩彈的魚雷機出現在幾乎所有魚雷機出擊的鏡頭上,可以發現除了機身下的航空魚雷,兩側機翼下方各有一顆小炸彈。魚雷機雖然在太平洋戰爭中經常客串水平轟炸機,但是同時攜帶兩種武器是非常少見的,也不科學。
圖7. 美國人彩繪的TBD,機身下只有魚雷,注意半隱藏式的主機輪都表現得很到位
槽點四:珍珠港日本魚雷機錯誤的投雷方向
圖8. 魚雷機非要搞得迎頭攻擊,挑戰高難度
歷史上,在珍珠港攻擊戰列艦大街的魚雷機共24架(還有16架負責攻擊另外一側的航空母艦錨地),所以是從戰列艦大街的外側以垂直角度投雷。本片為了視覺效果,直接改成從艦首方向投雷,并且零戰非要沿著兩排戰列艦中間掃射。
圖9. 1970年版《虎虎虎》里對偷襲珍珠港的魚雷機表現到位,為三機小隊集中攻擊一個目標
辨識珍珠港投放魚雷的方向并非難事,許多畫作都有精確的表現,除了一部國產著名的巨多槽點的珍珠港投魚雷畫作,你懂的。
圖10. 珍珠港第一攻擊波艦攻隊指揮員村田重治少佐向“弗吉尼亞”號戰列艦投下的珍珠港首雷
槽點五:反擊馬紹爾群島時出現的零戰
圖11. 本應出現在馬紹爾群島的九六艦戰,這貨仍為敞篷并且起落架不能收放,是不是缺了份霸氣?
歷史上,馬紹爾群島駐軍只有“九六式”艦戰,沒有零戰。但是敞篷加固定起落架的九六艦戰不能給人一種殺氣騰騰的感覺,劇組也就偷懶沒有做這款戰斗機的模型了。跟零戰直接過招多爽,欺負敞篷機不能顯示大美利堅的俯沖轟炸機的水平嘛!
圖12. 九六陸攻歷史照片,注意雙垂尾,該機型曾多次空襲中國城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戰中出現的四聯裝1.1英寸(28毫米)防空炮,因為在中途島后很快就被升級替換了,本作專門給了特寫鏡頭,明顯是等著聽表揚的。
圖13. 這個動圖完美演繹了九六陸攻墜落并切斷布魯諾所在的SBD的尾巴
至于那五架九六陸攻對“企業”號編隊的反擊倒是真事,其中一架陸攻被擊中后干脆準備來個“神風”,“企業”號飛行甲板上勇敢的意大利裔三等航空機械士官布魯諾·蓋多跳進了一架SBD,用后座機槍打死了這架九六陸攻上的飛行員,使得那架飛機擦著航母甲板翻下海,順帶切斷了布魯諾所在飛機的尾巴。目睹這一切的哈爾西將軍高興地將其當場提升為一等航空士官。
圖14. 這就是那架被切斷尾翼的SBD和布魯諾的合影
在中途島海戰中,布魯諾所在的飛機被擊落,一艘日本驅逐艦抓住他,并殘忍地綁上油桶墜入大海。
圖15. 放一張小英雄的真實照片:一等航空機械士官布魯諾·蓋多
槽點六:“亞利桑那”號上不該出現的20毫米厄利空機關炮
圖16. 1942年開始美國海軍大量用20毫米厄利空高射機關炮替換28毫米的四聯裝“芝加哥鋼琴”
據查,雖然美國自1935年已經引進了這款機關炮,但一直只是少量裝備測試,當時在港內只有靶艦“猶他”號有裝備記錄,另外可能還有一些輔助船,沒有在一線戰列艦安裝的記錄,所以羅伊用這個巨物打飛機是穿越了。
圖17. 前作《珍珠港》里也只敢用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裝一下逼,歷史上用的是單裝機槍
珍珠港真正用高射機槍干下至少一架飛機的黑人廚子在本作里也有出現,雖然他的故事被套用到主角貝斯特上尉的室友羅伊身上(主要是為了給主角拉仇恨),但是尼米茲授勛時的那個黑人背影顯然就是向他致敬!
圖18. 黑人廚子擊落日本飛機的描繪,在當時黑人未經允許不能碰槍,他也陣亡在太平洋戰爭中
槽點七:永遠只有“赤城”號涂裝的零戰
圖19. 正在沿著戰列艦大街掃射的“赤城”號涂裝的零戰,左手邊疑似內華達號,他后面應該沒船了
雖然赤城號是日本海軍最老資格的一線航母,但是在從珍珠港到中途島的漫長戰斗里從來出現的零戰是只有赤城號涂裝和標記,特點是機尾前方的一條紅色豎杠。
圖20. 《珍珠港》里還曾經出現過藍色一豎杠的“蒼龍”號所屬九九艦爆
槽點八:1937年山本的大將軍銜和1942年日本陸軍的三式軍服
圖21. 山本在1934年晉升中將,1940年晉升大將,此照領章仍為中將
片首表現1937年冬天,中國的全面抗戰爆發后,日本海軍以山本為代表的避戰派試圖忽悠美國人從外部支持他。此時的他時任海軍省次官,也就是海軍部副部長,海軍中將軍銜,直到1940年才晉升海軍大將。日本海軍的軍銜標示是梅花(區別于陸軍的五芒星),宴會時看來美國人是自動給他升了一級。
圖22. 宴會上的山本五十六,注意領章的三顆梅花
偷襲珍珠港后,日本陸海軍召開聯席會議,唯一有發言機會的陸軍大將衣領上有醒目的大型領章。這個槽點并不非常明顯,因為日本陸軍1938年由立領的昭五式軍服換成九八式軍服,軍銜改在領口,領章偏小,1943年再更換成領章更大的三式軍服。1942年初開會發言的大將很可能是時任陸軍參謀總長的東條英機,他也兼任首相和陸相。
圖23. 身著九八式軍服的山下奉文(左)和三式軍服的小磯國昭(右),注意領章大小的差異
如果東條英機的軍服是三式軍服,那么他又穿越了。
圖24. 日本投降儀式上,前景梅津美治郎著三式軍服,后面的參謀軍官著九八式軍服
我沒有截圖,哪位有這個截圖可以放上來比較一下。
槽點九:杜利特空襲的B-25數量及中途島航空隊的陸航轟炸機數量不對
杜利特空襲時,甲板上停放的只有14架B-25。
圖25. 大黃蜂號上的B-25數量,審片專家肯定沒細數數
中途島航空隊空襲機動部隊時,天空中出現了多達十幾架雙引擎飛機。事實上,當天在中途島機場上只有4架B-26,但是有17架B-17。這個沒截圖。
槽點十:“赤城”號過于絢爛的防空炮火
圖26. 過于絢爛的炮火的確是夸大了SBD的難度,真正的防空殺手是戰斗機
貝斯特的一發入魂的確驚心動魄,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當時“赤城”號的防空炮火是當時四艘航母中最差的,由于一直忙于東奔西跑四處侵略,“赤城”號一直沒來得及將遠程防空炮升級到127毫米的八九式雙聯炮,仍是6座雙聯裝120毫米45倍徑的十年式防空炮。
圖27. 位于赤城號左舷的十年式120毫米高射炮,定型于1921年,屬于古董級武器
此炮的仰角最大只能到70度,基本上當貝斯特三機進入俯沖狀態后,這12門炮就進入發射死角,最大的作用就是給美國人鳴炮助威,不可能在貝斯特等人身邊打出無數的黑色彈霧。
圖28. 考證嚴謹的模型上才能出現的十年式12厘高角炮
實際上貝斯特三機能夠一擊成功,跟“赤城”號孱弱的防空能力也有關系,在全部三艘被俯沖轟炸擊沉的航母中,只有“加賀”號上的高射炮曾經擊落過一架俯沖轟炸機,一旦進入高速的俯沖轟炸狀態,基本上這架飛機就很難被擊中和擊毀了,看著嚇人,其實SBD遠比TBD魚雷機的生存力強多了,真正的飛行棺材是魚雷機,41架出擊被擊落35架,剩下6架也是傷痕累累,直接缺席了后面的戰斗。
圖29. 再來感受一下彩京般的炮火連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