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以作為《決戰中途島》一片的歷史背景來閱讀,前作已介紹迪克·貝斯特和俯沖轟炸機的故事,以及約翰·沃爾德倫等魚雷轟炸機中隊的故事。
在那命運攸關的五分鐘里,俯沖轟炸機投下的8顆炸彈分別命中了三條日軍航母,燃起了熊熊烈火,似乎一切都已經蓋棺定論。
不過戰爭并非都如此簡單,在三條航母上,都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救火和損管工作。
圖1. “赤城”號被命中,注意左置的艦橋
“加賀”號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在封閉的頂層機庫內爆炸的炸彈瞬間殺死了200多名艦員,包括機械師、工程師和飛行員,人體的殘骸與機器零部件混雜在一起,在機庫里鋪得滿地都是。因為機庫里非常悶熱,許多人脫得只剩下短衫,即使在爆炸時沒有當場被炸死,也逃不過隨之而來的大火。大致上,上層機庫的幾乎所有人員幾乎在爆炸剛發生時就全部死亡。
除了機庫全封閉導致的悶炸效果,日本航母的消防系統設計也有問題。為了方便給艦載機加油,在飛行甲板和機庫都設計有大量的加油點,一系列垂直方向的主供油管道將儲油艙與密如蛛網的水平輸油管連通起來,形成了一張危險的燃油管網。只要有飛行作業,這張燃油管網里就充滿了高可燃性的航空燃油。而一旦某個區域著火,火情將通過管道迅速傳到其他未受災區,甚至沿著主供油管道一路傳到位于艦首及艦尾的兩個主儲油艙。
圖2. 同樣是“赤城”號被命中的中部飛行甲板
另一類更容易理解的易燃易爆品當屬航母上攜帶的大量炸彈、魚雷和防空炮彈,他們被儲存在位于艦首和艦尾的兩個彈藥庫里。多余的炸彈本應被盡快送回彈藥庫存放,但是經過7時15分到10點25分這一系列手忙腳亂的“換彈操作”,四艘日本航母的機庫里都有不少炸彈和魚雷呆在他們不該呆的地方。況且還有一點,日本航母的彈藥庫裝甲防護能力也是微乎其微的。
要想減少這類易燃易爆物品的連鎖反應,儲油艙應該用充滿二氧化碳的密封艙與其他部分物理隔絕開。然而由戰列艦改造而來的日本航母卻沒有意識到這種高度的危險性,一旦遭遇炸彈打擊,儲油艙很容易發生解體和漏油,有好幾艘日本航母都死于此。
圖3. 中途島海戰,南云著名的“換彈命令”既浪費時間又給自己挖了大坑
作為消防系統的一部分,機庫內配有泡沫滅火系統,能夠噴射混合了海水和肥皂水的液體。噴嘴安置在機庫頂端,由環狀排列的消防管道進行補水,安裝方式有點類似輸油管道。但是,日本航母顯然在消防管道的設計上偷工減料了,不同于美軍將主管道設計得四通八達,日本人只是簡單的分為左舷管道和右舷管道,一旦主管道受損,艦上至少一半的消防噴淋系統將失效。而且,老式的管道一般都是鍍鐵材質,比鋼管更容易破裂,基本上一旦中彈,就很難保證消防系統的供水。
圖4.現代美軍航母上的消防噴淋系統,其管網健壯性是經過了實戰考驗的
為隔絕下層機庫里的易燃氣體還有一項獨特的設計,即所謂二氧化碳溢出系統,由安裝在機庫上方的帶孔金屬管釋放預先存儲好的二氧化碳,儲氣罐的位置被設計在升降井底部。為了保證足夠的二氧化碳,底層機庫多達18%的空間都被騰給了這套儲氣系統。但是這一系統嚴重依賴于防火隔斷的密閉性,如果防火卷簾和防火板漏氣嚴重,再多的二氧化碳也不夠用。
而且這套二氧化碳溢出系統也是“一次性的”,短時間內無法再生成,只能夠暫時減弱火勢,為消防人員爭取時間,最終滅火是靠前述的噴淋系統和其他措施。另外,只有在機庫內大面積釋放二氧化碳才有可能將火勢控制住。
圖5. 現代的船用二氧化碳消防系統
以上是早期航母的兩大主要隱患:航空燃油和彈藥,以及日本航母的兩大主要消防系統:泡沫噴淋滅火和二氧化碳溢出。但可悲的是,這套系統在此前并未經受過如此嚴重的實戰考驗。
瞬間在機庫內爆炸的三顆500磅炸彈讓“加賀”號陷入一片火海,震蕩波破壞了左舷和右舷的主消防管道,噴淋滅火是不用指望了。由于前后兩部升降機附近都剛好挨了炸,位于升降井下面的二氧化碳溢出系統估計也失效了。另外,電動抽水機的備用緊急發電機位于上層機庫,距離飛行甲板上的防空炮臺只有可憐的5英寸,一顆炸彈恰好在30英尺外爆炸,將備用發電機炸成了碎片。
圖6. 現代船用柴油消防泵,當時的日本人似乎連這個都沒有
“加賀”號從中彈那一刻起就已經喪失了全部的滅火能力。
剛中彈時,負責損管的國貞義雄海軍大尉還在跟人討論防空行動,似乎是戰列艦火炮開火一樣的幾下震動后,擴音器里廣播說有兩顆炸彈落到了艦尾,并引起大火。國貞大尉隨即命令身邊所有人拿上滅火器跟著他去滅火,很快就湊了二十多人,他們一起返回機庫。
當他們趕到時,現場情況已經無法控制了,消防水管不能用,抽水機不能用,昂貴的二氧化碳溢出系統也成了擺設,機庫里存放著大量彈藥,被點燃的航空燃油流淌得到處都是,火焰或者說是烈火隨著燃油的流淌也在快速蔓延,更要命的是,由于燃燒產生的高溫,航空燃油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揮發,氣體的傳播比之液態的航空燃油更加無孔不入,正在滲入到每一處艙室。
圖7. 赤城號航母,注意飛行甲板到船體主甲板之間高達兩層的封閉式機庫,這給消防滅火帶來慘重的代價
國貞等人試圖將日本人自己的炸彈和魚雷弄出去丟掉,據他的估算,機庫里至少有20條九一式航空魚雷(雷頭裝藥240公斤),28顆800公斤炸彈和約40顆250公斤炸彈,這些危險品散落在機庫的每個角落。日式封閉機庫在此時暴露出巨大問題,除了使用升降機外,根本沒有地方去搬運這些炸彈,而艦體的三部升降機旁全部都各有一顆命中彈,天誅了!
在最初受襲后的幾分鐘內,泄漏的航空燃油遇到明火產生了毀滅性的大爆炸,伴隨護航的“榛名”號戰列艦艦長看到一個巨大的蘑菇狀橙黑色火球沖向高空,緊接著又發生了不少于六次的爆炸(可能是機庫里彈藥殉爆),連精疲力盡的美軍飛行員看到爆炸情形都忍不住為之驚駭!
圖8. 《決戰中途島》擊中“加賀”號
國貞大尉和他匆忙之中召集的臨時消防隊在向機庫前進的途中就被這場大爆炸產生的沖擊波狠狠地推到甲板上,瞬間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國貞大尉取出手電筒往四周照了照,突然有人抓住了他的腿,是一個斷了腿的機械工,國貞俯身把他拉了起來,想要扶他進入機庫邊上的房間,此時又發生了一次劇烈的爆炸,把兩人再次震到機庫地面,國貞慢慢地倒下,失去了知覺。
“企業”號俯沖轟炸機聯隊投下的第三顆500磅炸彈恰好落到位于右舷中前部的艦橋上爆炸,烈焰瞬間包圍了整個艦橋,里面的高級軍官包括艦長岡田次作、副艦長川口正雄、炮長宮野豐三郎、航海長門田一二和通訊官高橋秀和等人全部陣亡,最高階軍官只剩下正蹲在飛行甲板上的飛行長天谷孝久海軍中佐。
圖9. 一般認為,加賀號命中四枚直擊彈,其中第三顆炸死了艦橋上的全部高級軍官
天谷吃驚地看到爆炸的氣流從機庫側面沖出,將大火、機庫里的設備和船員的殘骸掀到海里。艦橋損毀了大半,所有的艦內通訊線路都失效了。遠處,“赤城”號和“蒼龍”號也在起火,較小的“蒼龍”似乎已經快要沉沒在海中了,機動部隊遭到了滅頂之災,他一時覺得自己還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天谷沒有去死,呆在飛行甲板和艦橋都已無事可做,他爬到兩層甲板以下,想看看有什么可做的,很快另一名飛行員森茂大尉也趕來與他會合。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軍的軍艦上的軍官比例很高,因為軍官以軍人為職業,可以接受較長時間的專業培訓,同時代西方軍隊里由專業技術軍士負責的工作,在日軍里也由軍官負責。但是天谷本人是飛行員出身,沒有消防和損管的經驗。當軍艦上負責主管損管的高級軍官陣亡后,剩下的官兵就都成了業余消防員。
圖10. 美軍航母也曾遭到巨大的火災,但是幸存下來
在戰爭后期,美國海軍已經在全艦實施全員消防訓練和技術培訓,讓軍艦上的每個人都能盡可能熟悉消防過程。但在中途島海戰時的日本海軍里,經受過專門訓練的損管人員只有一小部分,大約300-400人之間,國貞大尉已經是專業損管人員幸存者中的最高級軍官,雖然他本人并不知道。
加賀號仍然在航行,航速只有大約2-3節,美軍潛艇“鸚鵡螺”號一直在盯著這條目前位于機動部隊殿后位置的大船,艇長布洛克曼在水下觀察到該艦雖然全是大火,但仍然在緩緩向北航行。
有一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什么“加賀”仍能保持航行。首先,“加賀”號上爆燃的機庫和下層動力艙之間還有多層甲板,下層的人員在艙內溫度上升到無法容忍前,還可以呆上很長的時間。
圖11. 游戲中的“加賀”號
其次,作為戰列艦改裝的艦體,包括動力艙在內的主要部位都有防護板,而且打擊是來自于空中并非水下,只有在燃爆物慢慢深入后才會影響到動力。
最終,在“加賀”號徹底癱瘓前,動力艙人員很可能一直堅守在崗位上,直到被燒死或窒息致死的最后一刻,“加賀”號上經統計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工程人員死亡,其它兩艘航母的情況也差不多。
時間過去了一個小時,盡管還有很多人在用簡易的救火設施奮戰,“加賀”號上的大火卻已完全控制不住了。日本人的緊急呼吸機做工不好,也沒有美國軍艦上隨處可見的便攜式汽油動力泵和發電機。只能用手動泵滅火,效率極低。
圖12. 正在飛離的艦攻,涂裝似乎屬于二航戰的蒼龍,前方是“赤城”號著名的左置艦橋
另外,日軍消防的系統化程度遠低于美軍。美軍艦會對所有的閥門、艙門、通風管、排水管等設備進行仔細的登記,繪制出如何抵達臨近部位的具體線路圖,也考慮到在戰斗中盡快將受損部位的艙門關閉(類似建筑物防火門的設定),但是日本海軍嚴重缺乏類似的準備工作。
對于最危險的航空汽油著火,用水來撲救只能發揮有限的效果,因為汽油會漂浮在水面并繼續燃燒,在某些情況下,水流只能阻止火勢的擴散但不能將其撲滅。四處流動的水甚至會將著火的汽油帶到一個更大的區域。
圖13. 現代的直升機庫泡沫滅火系統,考慮到航空燃油的高度揮發性和易燃性,消防是這里的重中之重
使用滅火泡沫會更有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明火被撲滅,也需要將剩余的燃料盡快沖走,否則周圍空氣或金屬甲板的溫度如果仍高于著火點,最終也會導致死灰復燃。在海軍史上,航空母艦是最新型和最具有威力的戰斗艦艇,但是其搭載的航空燃油也是最危險的隱患,甚至比戰列艦上的主炮彈藥庫還要危險。為了避免起火,其他軍艦可以在戰斗前”處理“掉容易起火的水上飛機(如丟入大海),但是航母不能這么做。
飛行員待命室里,一名被之前的大爆炸震暈的飛行員赤松佑二蘇醒過來,頭上還在流著血。他走向上面的飛行甲板,裹在木質甲板邊緣的鐵板已經被燒得滾燙,連他的橡膠鞋底都被融化了。從他所處的位置來看,除了從艦身邊上跳海外,別無其它逃生辦法。大火在向他逼近,赤松別無選擇跳入海中,周圍全是在游泳的人。赤松加入到一群落水飛行員中,一小時后,這群人幸運地被“荻風”號驅逐艦救起。
圖14. 一張著名的照片,5月8日珊瑚海海戰后,列克星敦號也因燃氣爆炸而被迫棄艦,水兵紛紛跳海逃生
天谷中佐發現他已經被困在右舷機庫甲板,濃煙從航母中噴出,經過上面的飛行甲板又被刮到下面,少量滅火器在大火面前無濟于事,開展其他消防行動也變得不可能。天谷、森茂及其他幸存者在他們的棲身處擠作一團,好像擠在峭壁上的鳥巢中的一群雛鳥,大火從他們身后襲來,腳下就是茫茫大海。森茂向人群建議跳下去,一些新兵說他們不會游泳,不過所有人最后還是照做了。
只有一個人例外,艦爆分隊的隊長小川正一大尉在“加賀”號中彈時就已身負重傷,從這么高的地方跳下海去也是必死無疑,他不打算跳了。天谷跟他擁抱道別,然后和其他幾位飛行員一起跳海,從下面的海面上,他們依然能看得見小川,只見他爬到了船的欄桿上向人群揮手,然后倒在了甲板上。
圖15. 小林晴久畫作:在中途島被擊中燃燒中的“赤城”、“加賀”
大約在12時50分到13時之間的某個時刻,“加賀”號徹底停滯不前了,動力的喪失也代表著失去了控制損傷的一切希望。13時25分,天皇像被轉移到“荻風”號驅逐艦的快艇上。有意思的是,從幾個幸存者的回憶中分析,國貞義雄大尉知道自己作為損管軍官的職責,他在前甲板上一直忙著指揮損管,但是下令轉移天皇像的卻另有其人。
經過幾個小時的持續且不可控的燃燒,“加賀”號的結構已經受到致命的損傷。升降機井此時起到了一具巨大煙囪的作用,它從底部吸收空氣,并在頂部猛烈排煙,將航母變成了一個冶煉爐,航母結構里的鋼筋經過長時間燃燒受熱已經變形,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開始崩碎,航母上的許多構架件掉到海里,有的甚至重達數十噸。
圖16. 小林晴久畫作:正在向赤城號俯沖的SBD無畏式轟炸機
大約在下午13時30分左右,“加賀”號飛行長天谷中佐又回到了著火的航母上,他并不確定自己已經是艦上級別最高的軍官,直到戰后統計時才發現。接下來,他下令救援落水人員,因為“優秀的飛行員無可替代”。
同時,天谷派人向下面的輪機艙傳達命令,讓里面的人到航母上面來,但是傳令兵根本找不到路下去。輪機艙的人員沒有全部死光,323人中仍有110人幸存,但是包括機械長內海八郎中佐在內的許多人都死了。
國貞大尉蘇醒以后跟大火又徒勞無功地搏斗了幾小時,現在他精疲力竭地來到狹小的長官休憩室,大火包圍了艙門,剩下的八個人決定從舷窗跳出去,“加賀”號船體上的防魚雷突出部給他們提供了狹小的立足之地。
圖17. 從這個模型可以看出“加賀”號上向外夸張突出的艦體結構
并非只有國貞等人發現了舷窗可以逃生,醫務室的一名少尉醫師派了一名叫岡本的手下尋找逃生路線,但是沒能找到,就在他們坐下準備等死時,有一位士官注意到可以跳窗,狹小的窗子并不能讓所有人通過,這名士官自己就因為太胖而無法通過,他認命地坐了回去,跟那些嚴重受傷動彈不了的傷員呆在一起。爬出舷窗的人發現此處沒有任何立足點,只能跳入大海。
13時59分,一直在跟蹤“加賀”號的“鸚鵡螺”號終于等到了機會,布洛克曼少校從2700碼外發射了4條魚雷,許多日本人包括國貞大尉都看到了魚雷的航跡,國貞向周圍人呼喊讓他們跳海逃命,同時自己也跳了下去。
圖18. SS-168“鸚鵡螺”號大型遠洋潛艇,水下排水量高達4000噸
接下來是奇葩的一幕:第一條魚雷根本就沒有離開過發射管,第二和第四條魚雷分別從船尾和船頭擦身而過,只有第三條魚雷準確地命中了靜止不動的航母中部,發出沉悶的金屬碰撞聲——魚雷沒有爆炸,反而在水中折成兩半,彈頭沉入海底,雷體和尾部在水面上漂浮著,成了一些船員意外的救生筏。不過沒有人喜歡這玩意,有的人沖他破口大罵,甚至用拳頭敲它。
布洛克曼的潛艇隨后遭到了長達兩個小時的深水炸彈攻擊,不過總算成功而退,他堅持認為是自己擊沉了“加賀”號,畢竟在這么近的距離射擊一個靜止不動的靶子,是不可能失手的。
圖19. 好萊塢根據布洛克曼的報告拍攝的擊沉“加賀”號
就在驅逐艦追逐“鸚鵡螺”號的同時,泡在海水里的國貞觀察了“加賀”號的狀況,航母雖然受損嚴重,但只限于局部,紅色的火苗仍然在從側面的裂縫中竄出來,但是大火暫時小了下來,冒出的煙不再是黑乎乎,而是淺褐色,也許是易燃物質都已經燒完了。仍有一些船員聚集在船頭船尾進行滅火的嘗試。一直到16時,國貞才最終爬上了“荻風”號。
與國貞一起被救上“荻風”號的還有艦攻小隊長吉野晴夫,他意外的遇到了同在海軍服役的一個親戚,吉野拒不接受親戚遞給他的干衣服,并希望這個親戚不要把他的遭遇告知家人。
圖20. 中途島海戰后因功授勛海軍十字勛章的艇長布洛克曼少校
16時40分,仍留在航母上的天谷中佐意識到,“加賀”號上已經沒有什么值得挽救的東西了,機庫里的飛機早已溶化成一堆鋁液,只有鐵質的發動機還留下一些殘骸。船體仍能漂浮,但內部已經成了可以徹底報廢的空殼。天谷下令棄艦,剩余船員向驅逐艦轉移。
“舞風”號驅逐艦上,艦長中杉清治中佐仍在觀察起火的“加賀”,他在15時已經回電給“大和”號上的山本大將:“加賀”號已經喪失行動能力!而拖拽如此巨大的一艘航空母艦根本不是他這艘小小的驅逐艦所能做到的。
圖21. 畫家繪制的“加賀”號沉沒之前的狀態假想圖
經過近九個小時的燃燒,“加賀”號的火勢似乎開始減弱,仍在甲板上奮斗的一支滅火隊希望“荻風”號上再送一臺手動泵過來,但是快艇返回時卻要求他們立即棄艦。雖然“加賀”號的下部船體看似完整,但是甲板上的一切,從艦橋到艦尾的升降機都已經完全報廢。后續爆炸將機庫炸得完全變形,主甲板和防空炮臺也都變成了廢墟,到處是破損的結構材料、溶化的金屬和飛機餐汗,到處在冒煙,發出嗶哩吧啦的聲音。只有艦首和艦尾由立柱支撐起的地方還有一部分完整完整的飛行甲板,即使能夠把它拖過數千公里的大洋回到船廠,工作量也跟重造一艘新船差別不大。
在這場大劫難中,總計有高達811名船員喪生。
圖22. 陽炎級特型驅逐艦,戰艦世界中的電腦模型
大約在19時10分左右,“荻風”號奉令向“加賀”號發射了兩條魚雷,一分多鐘后,海面上升起兩股巨大的水柱,瀑布般落下的海水將航母殘骸上余留的火苗都澆熄了。包括天谷、國貞、赤松、吉野在內的幸存者都在如喪考妣地看著這一切,哭得稀里嘩啦。
19時25分,海水覆沒了前端的飛行甲板,幾分鐘內,“加賀”號就從海面上消失了,只剩下大量的泡沫和漂浮的殘骸。
圖23. 《永遠的零》劇照,失去母艦的零戰只能選擇迫降
太陽已經落下,夜幕降臨了。
幾乎在同時,在北面一點的“蒼龍”號附近,最后幾架零戰終于耗盡燃油進行了水面迫降,幸存者均來自于“蒼龍”號或“加賀”號,“飛龍”號的零戰飛行員全部戰死。
圖24. 2019年10月8日發現的“加賀”號水下殘骸
后記:
1999年,在中途島附近海域發現的一部分殘骸就被認為屬于“加賀”號,但直到2019年10月7日,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蓋倫的團隊才發現了“加賀”號艦體殘骸,它沉沒在水下17700英尺(約5390米)深處,經過視頻資料對比,確定為“加賀”號。
圖25. “加賀”號水下殘骸,似乎是系留纜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