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美國人平均壽命連續三年下降,自殺、藥物過量和疾病是主因,這在發達國家中是很罕見的。
美國醫學會期刊26日刊登的報告指出,25到64歲美國人死亡率持續上升,主要因為藥物過量、自殺率高以及肝癌、肝硬化與肥胖等疾病普遍。這些致命的疾病不分地區、性別與族裔。
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社會與經濟剝奪感、健保體系的盲點與不公、嚴重的心理憂郁癥等,也是讓平均壽命降低的原因。
研究指出,1959年到2013年,受到預防醫學、癌癥療法及心臟病醫療技術進步的影響,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從69.9歲提高到78.9歲。
2014年起,美國平均壽命從高峰往下降,2017年已降到78.6歲。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近期將公布2018年壽命數據。
美國中年死亡率上升與國民整體壽命下降這兩大趨勢,在發達國家中是不常見的。
哈佛大學公衛教授霍華德(Howard Koh)等三位專家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社論里說,如果美國專業醫學界、公共衛生界不趕緊設法與社會、政治、經濟領領袖合作,提出逆轉趨勢方案,“美國未來很多年預期壽命下降的風險將會持續,最后變成大家視而不見的正常現象”。
美國人均醫療成本在全球17個高所得國家中排名第一,但是民眾健康狀況卻不見改善。健保體系的超低效率也是美國人均壽命下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