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血腥的島嶼爭奪戰,真實歷史中的沖繩戰役比電影更殘酷!
從古至今,在上千年歷史長河中發生的無數次戰爭中,幾乎所有戰斗都包含了對領土、資源的爭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對某個地區甚至一個陣地的爭奪戰例數不勝數,看似局部性的小戰斗,關系到了整個戰役的成敗,甚至影響了戰爭的進程。
▲二戰中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經典美式戰爭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到《兄弟連》、《太平洋戰爭》,再到近年來備受好評的俄羅斯二戰電影《布列斯特要塞》、《潘菲洛夫28勇士》等優秀之作,這些經典二戰影都最大限度的為觀眾還原了真實戰場中的慘烈景象。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經典對狙
而在3年前的一部二戰大片中,影片“不走尋常路”的選擇用一位醫療兵的視角,重現了二戰末期美日雙方在太平洋小島上的慘烈搏殺,這就是近年來獲得廣泛贊譽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背景發生于二戰末期(1945年4月底至5月初)美軍與日軍爭奪沖繩群島的沖繩戰役,美軍集結包括54.3萬人、1300艘艦船與1.5萬架戰機在內的強大力量,意圖奪取位于日本列島南端的沖繩群島,打開進軍日本本土的南大門;
▲沖繩戰役中的美軍登陸部隊
而深知此地重要性的日軍則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仍通過從海外戰場調兵、組織當地民兵等方式拼湊出12萬人的守軍力量,雙方在這幾座小島上投入如此重兵,也預示著這場戰役必將是極其慘烈而血腥的。
▲在島上作戰的美海軍陸戰隊士兵
在如此高強度的對抗下,雙方傷亡之慘重自然無需多言。從數據來看,盟軍戰死兩萬多人,受傷7萬余人。日軍則有9萬多人戰死,1.7萬人受傷,另有4萬至15萬沖繩當地平民死亡,其中很多平民是被日軍逼迫而自殺。
▲沖繩海域撞向美軍航母的日本“神風”自殺機
盡管這場持續近一個月的戰役最終以美軍占領沖繩而結束,但這場太平洋戰場最慘烈的島嶼爭奪戰,還是給參戰雙方造成了巨大的身心打擊與傷害,尤其是作為進攻方的美軍,面對日本的困獸之斗,不得不重新考量進攻其本土的作戰計劃。
▲戰場上的美軍“謝爾曼”坦克
《血戰鋼鋸嶺》就是講述了沖繩戰役中美日雙方爭奪一個關鍵高地的戰斗,然而即便是沖繩島上一塊不大的高地,美軍的前進依然步履蹣跚。
▲真實戰場上美軍攀爬高地前的峭壁
最初參戰的美軍96步兵師很快就損失慘重,不得不由77步兵師進行接替繼續強攻。
▲日軍依托有利地形與堅固工事瘋狂抵抗
對進攻美軍造成很大傷亡
除了英勇的美軍士兵,頑固抵抗的日軍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在艦炮轟炸下的成體系防御,還是利用坑道發起的反沖鋒攻擊,亦或是最后口喊“萬歲”瘋狂持手雷與美軍同歸于盡,都較真實地還原了一支瘋狂到喪失人性、歇斯底里的日軍形象。
▲在美軍占領地表陣地立足未穩時
躲藏在地下工事的日軍突然發起
自殺式反沖鋒將美軍擊退
影片表現的主角醫療兵道斯在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營救受傷戰友的情節,就是77步兵師307團接替進攻后,戰場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一幕。
▲道斯從戰場上救下至少75名傷兵
(影片采用了保守數據)
從表現人性光輝、歌頌美式英雄事跡這一主打元素來看,《血戰鋼鋸嶺》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
▲現實中的道斯在戰場上多次負傷而大難不死
同時救下了上百名負傷士兵
戰后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親自嘉獎
同時,它也通過身為虔誠基督徒的主角——醫療兵道斯的親身經歷,為軍迷再現了那場血肉橫飛的島嶼爭奪戰中的冰山一角。
▲除了醫療兵道斯,影片對其他美軍士兵的英勇之舉
也給了很多細致描寫
拋開影片中的一些技術性失誤不談,《血戰鋼鋸嶺》聚焦于沖繩戰役中的一個局部陣地爭奪,將地區爭奪作戰的殘酷性、激烈性、對抗性為觀眾完整清晰的展現出來,不可謂是一部優秀的二戰影視作品。
▲美日兩軍為爭奪一塊高地展開慘烈的肉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