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美國海軍發布了一組美艦在南海航行的照片,主角是“獨立”級瀕海戰斗艦的5號艦“吉福茲”號,舷號LCS-10。
可在美軍發布的照片中,小伙伴們卻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太小了看不清楚?
放大之后就認識了!
沒錯,就是他——人民海軍中勞苦功高的“新青年”同志。
中國海軍的054A型導彈護衛艦,跟蹤監視美國海軍的瀕海戰斗艦,這樣的場景不是第一次在南海上演了。
2015年5月,LCS-3“沃斯堡”號瀕海戰斗艦在南海航行的時候被“鹽城”號近距離“圍觀”,雙方留下了一張“親密”的合影。
這一次“吉福茲”號再次被054A護衛艦近距離“圍觀”,小兵兵認為與這貨的案底有關↓↓↓
看到沒?一個多月前,這貨剛闖進了南沙島礁鄰近海域的!
有這種嚴重挑釁的案底在身,在南海活動的時候,中國海軍當然要重點照顧!
當然“吉福茲”號被近距離跟蹤監視,小兵兵認為還有個原因,就是這艘瀕海戰斗艦與“眾”不同。
它搭載了反艦導彈!
▲“吉福茲”號上的NSM反艦導彈
其實兩個月前,“吉福茲”號就在國內媒體上小火了一陣,就是因為它在試射反艦導彈。
加裝個反艦導彈都能上新聞,有的小伙伴可能會感覺不可思議,畢竟這玩意應該是驅護艦的標配才對。
▲2019年10月,“吉福茲”號在關島附近海域試射NSM導彈
實際上,美軍的兩款瀕海戰斗艦,一開始都沒有安裝反艦導彈的打算(位置都沒預留,顯能看出來是硬塞上的),之所以如此,則要從瀕海戰斗艦的定位說起。
冷戰結束后,曾經強大的蘇聯紅海軍急劇萎縮,中國海軍又太弱,這一時期的美國海軍可以用一首歌來形容:
21世紀憑借著航母戰斗群,美軍在大洋上是無敵的。既然如此,那就把戰場推進到潛在對手的家門口去,甚至推進到對手家里去。
簡稱“由海向陸”戰略。
“由海向陸”戰略包括諸多方面,比如陸戰遠征群(隊),比如“朱姆沃爾特”上的兩門155毫米大管子艦炮、比如“弗吉尼亞”級上預留特戰隊員居住艙模塊……都是這一戰略思想的產物。
▲朱姆沃爾特上有一款美國都用不起的艦炮……
而這一戰略中,負責近海(對手近海)作戰的主力戰艦就是瀕海戰斗艦。
瀕海戰斗艦的任務設想就是非對稱作戰,主要包括三類作戰任務包:反水面戰、反潛、反水雷。
注意,是反水面戰,不是反艦作戰!
這其中的差別是,美國人設想的對手沒有主力艦艇,只有快艇,射速快的57毫米和30毫米艦炮足以對付。如果不夠,還有“地獄火”“格里芬”這樣的輕型多用途導彈來收拾,足夠了。
▲“獨立”級(前)和“自由”級(后)瀕海戰斗艦,主炮都是一門M110型57毫米艦炮
事實證明,美國人的預判嚴重錯誤!
當2010年后,LCS開始大批量交貨的時候,中國海軍已經開始崛起了,擁有先進護衛艦的國家也越來越多,而這些護衛艦上幾乎都配備了射程100公里以上的反艦導彈。
這意味著LCS在沒有主力戰艦支援的情況下,哪怕與弱國的現役護衛艦交鋒,也是被吊打的命!
▲緬甸自制的護衛艦,八枚反艦導彈非常醒目
被打臉了的美國海軍趕緊開始對LCS進行修(補)補(強),增強反艦能力自然成為優先項。
于是2016年的時候,LCS-4“科羅納多”號光榮成為了第一只“小白鼠”,安裝了兩座雙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進行測試,結果……
▲“魚叉”反艦導彈未能命中目標
“科羅納多”號光榮失利后,美國人又找了第二只“小白鼠”——“吉福茲”號,反艦導彈換成了挪威的NSM。
NSM,是Naval Strike Missile的縮寫,翻譯過來是“海軍攻擊導彈”,主責反艦,也可攻擊陸地目標。
NSM導彈的空射型JSM,借著F-35戰斗機的東風(目前F-35唯一“御用”的空艦導彈),如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頗有名聲。
隨著NSM被美日海軍選中,它也進入了中國網友的視野,惹人關注。
▲挪威的NSM反艦導彈
NSM反艦導彈全重只有400公斤左右,不到“魚叉”達到的三分之二,有效射程卻達到180公里,與“魚叉”相當!
在“環太平洋-2018”中,NSM導彈的岸基版還進行了實彈射擊,與其他反艦導彈和魚雷一起,蹂躪了一艘當做靶艦的“新港”級坦克登陸艦。
▲環太演習中,岸基版的NSM導彈開火
▲被美日澳三國導彈、魚雷輪番蹂躪的靶艦
美國媒體還曾公開叫嚷,環太軍演中試射NSM反艦導彈就是打給中國看的,相當囂張。
但外形采用隱身設計,復合制導先進且具備較強末端機動能力的NSM反艦導彈,真的無解嗎?
當然不是!
NSM反艦導彈雖然先進,但終歸是一款亞音速反艦導彈,想要突破中國海軍如今的防空火力體系并非易事。
▲海紅旗-9防空導彈發射
其實,NSM導彈想要提高突防成功率,最大的依靠是導彈的隱身能力,而不是末端機動能力。
一旦被發現了,NSM可能還未進入末端機動階段就直接被攔截掉了。
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軍隊就面臨著美軍隱形武器的威脅,這些年來,中國的反隱身雷達技術儲備得相當雄厚。
▲2016年珠海航展上YLC-8B雷達
至于到底雄厚到了何種程度……
小兵兵啥也不知道,就算知道,打死也不說。
退一步講,就算NSM導彈抵近到了一二十公里內才被發現,慢騰騰的NSM導彈又如何來突破海紅旗-10,和1130萬發炮組成的防御火力網?
▲1130萬發炮開火~
當然,不管怎么說,有了八枚NSM導彈,瀕海戰斗艦也總算有了像樣的反艦火力。
雖然發射架的位置有點奇怪,但“獨立”級瀕海戰斗艦的空閑甲板就這么多,要么就只能安在飛行甲板了。(叫你搞三體船!)
▲“獨立”級(左)和“自由”級(右)兩款瀕海戰斗艦加裝反艦導彈示意圖,都只能裝在艦炮與艦島之間的位置,其他實在沒地方裝……
一下子加裝了兩座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架,“獨立”級原本較為出色的隱身能力肯定受影響了,還充滿了濃烈的英倫風格。
但這樣的加裝至少讓美國海軍有了底氣。
▲去年10月1日,美海軍“吉福茲”號瀕海戰斗艦,在“太平洋格里芬”海上演習中,試射NSM導彈
這不,2019年10月“吉福茲”號完成了NSM導彈試射,11月就跑到南沙海域挑釁,12月又在南海晃悠。
可問題是,只是加裝了八枚NSM反艦導彈,瀕海戰斗艦就真的具備了在南海撒野的資本么?
在小兵兵看來,加裝了NSM導彈的“吉福茲”號,也就是拿了根拐杖的吳老二,至于那些沒NSM導彈的,則是標準的腦血栓狀態的吳老二——瞅誰都哆嗦。沒有加裝NSM反艦導彈之前,美軍的兩款瀕海戰斗艦都只有一門57毫米艦炮和一座“拉姆”(自由級)/“海拉姆”(獨立級)近防導彈系統,有的多裝了兩門30毫米艦炮。
加裝了NSM導彈后,雖然彌補了進攻能力不足的問題,但防御的問題依舊沒解決。
雖然“自由”級和“獨立”級都預留了安裝垂發系統的模塊,但預留的位置只能安裝MK48垂發裝置,也就意味著只能攜帶“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還是一坑一彈的那種。
▲美國“自由”級武器配制
讓美國人鬧心的是,加裝防空導彈可不像加裝NSM反艦導彈這么簡單了。
NSM反艦導彈可以靠LCS上的“海鷹”直升機,和MQ-8B“火力偵察兵”戰術無人機來提供中繼引導,防空導彈可不行,必須有配套的火控雷達系統,說不定還要加裝搜索雷達,這番折騰下來,本來就不低的成本蹭蹭上漲。
所以,這么多年了,也沒見美軍有給LCS加裝MK48垂發系統的打算,預留安裝位置也一直被MK46型30毫米艦炮占著。
▲“獨立”級武器配制
但就靠著一座“拉姆”/“海拉姆”系統來防空,沒有末端近防炮,甚至連個像樣的軟對抗手段都沒有,即便裝著NSM反艦導彈,遇到054A型護衛艦也是被吊打的命。
當然,瀕海戰斗艦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跑得很快,最高40+節的航速,比27、8節的054A快多了。
不過,快也不一定有用,再快能有直-9D飛得快?
▲直-9D:鷹擊9反艦導彈警告
“拉姆”防空系統的作戰范圍就那么點,直-9D可以用鷹擊-9輕型空艦導彈,在“拉姆”防空系統射程之外慢慢磨死LCS。
雖然瀕海戰斗艦與054A護衛艦差距明顯,但瀕海戰斗艦在南海活動的頻率卻是越來越高,倒不是美國人有被虐的惡習,而是第七艦隊這個大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前兩年,第七艦隊的“伯克”們輪番上陣“碰碰船”,好幾艘都“大稍息”了,害的第七艦隊一槍未放就“減員”近半。
究其原因,無非是管得太寬太多,把美國大兵們累著了。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頻繁發生(畢竟會折損了藍星第一海軍的顏面),美國海軍便開始增派LCS到西太,并且選擇了距離南海更近的新加坡樟宜基地來作為母港,更加便于到南海“刷存在感”。
▲美國在新加坡樟宜的海軍基地
目前美軍常駐西太的LCS達到了5艘,兩艘“獨立”級,三艘“自由”級。
分別是LCS-1“自由”號、LCS-3“沃斯堡”、LCS-4“科羅拉多”號、LCS-8“蒙哥馬利”號、LCS-10“吉福茲”號。
只是,加上這五艘LCS,美軍第七艦隊的主戰艦艇也不過十幾艘,面對著解放軍的一百多艘驅逐艦護衛艦,怎么看都是不夠用的,這些LCS也免不了疲兵作戰的命運。
▲西太活動的主力LCS將是這些三體的“獨立”級
想到這些LCS動輒就三四十節的航速,到時候想要緊急規避都來不及,撞船概率估計會更高。
也不知道這些兩三千噸的鋁合金LCS撞上數萬噸級的民船上……會不會還像“伯克”級那般只是破個洞?
小伙伴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