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地時間8日一早,在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的美軍阿薩德空軍基地遭火箭彈襲擊。
據路透社消息稱,第一輪襲擊一小時后,伊朗又發動了第二輪襲擊。目前傷亡情況不明。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發表聲明,宣布對駐伊拉克美軍阿薩德空軍基地的襲擊,是在為3日遭美軍空襲 身亡的革命衛隊下屬“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報仇。伊朗駐華大使館微博聲稱,“如果美國對此報 復,必將得到最強的報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國防部已經證實,伊朗向伊拉克的美軍和聯軍發射了導彈。五角大樓 :“我們正在評估局勢以及回應措施,我們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和捍衛該地區的美國人員、合 作伙伴和盟友。”
2020年1月3日,在伊朗德黑蘭,一名男子張貼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圣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馬尼的海報。攝影/艾哈邁德·哈拉比薩斯
“蘇萊曼尼血案”引發的中東變局
文/千里巖
發于2020.1.13總第932期《中國新聞周刊》
在決定對伊朗革命衛隊高官卡西姆·蘇萊曼尼進行“定點清除”的時候,特朗普也許沒有預料到會引發多么嚴重的后果。
美國政府事后不斷聲明,擊斃蘇萊曼尼是因為他指揮的革命衛隊“圣城旅”在中東地區針對美國目標發動襲擊,尤其是2019年年底在伊拉克基爾庫克基地和2020年新年伊拉克示威者闖入巴格達美國駐伊使館這兩起襲擊事件。
2019年12月31日,數百名示威者在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前集會,抗議美軍空襲伊拉克。圖/美聯
特朗普采取強硬手段的做法,并非不可理解。但是動用軍隊針對一個國家的高級軍官進行刺殺襲擊,如果按照最寬泛的對“戰爭”的理解,這已經是戰爭行為了,最少也是一種足以引發戰爭的行為。
當然,在目前的國際環境和美伊之間實力對比的情況下,這個舉動并不會直接觸發慣常理解的戰爭。畢竟,目前伊朗最大的國家利益是保障自己的生存問題,現階段的戰略目標是打破美國的制裁。如果伊朗為了回擊而對美國采取戰爭行動,會明顯有悖于自己的國家利益,也與自己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
爭奪對伊拉克的“控制權”
美國這次之所以會如此放膽動手,其實也考慮到伊朗出于對雙方實力差距的判斷,輕易不敢動用武裝力量發起對美國在中東目標的軍事打擊,更不會采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種戰爭行動。即便是激烈反應,也最多就是指使在中東的其他什葉派武裝發動對美國、以色列和沙特等國目標的襲擊。
但是很顯然,事態的發展正在超出美國的預料。在“認領”了對蘇萊曼尼的襲擊同時,美國政府一邊通過其他安理會國家喊話表示不希望事態進一步升級,另一邊又宣布如果伊朗發動報復,美國可能打擊的52處伊朗境內的目標。
伊朗誓言對此進行報復,在第一時間曾經被許多人認為不過是“嘴炮”而已,但是,幾天之內,已經有若干處美軍基地遭到了攻擊。也許這還只是事情的開端,未來恐怕真的會像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所說的那樣子“這一下我們都不安全了”。
其實,國家間的博弈不能以一城一地得失而論全面。美國刺殺伊朗高官引發的最嚴重的后果,可能就是讓伊朗搶占了博弈中的道義制高點。
1月5日,蘇萊曼尼被炸死后的第三天,伊拉克國民議會通過決議,稱“政府應盡一切努力結束外國軍隊在該國的存在”。這個決議其實就等于再次讓美軍在伊拉克的存在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據。
目前,伊朗和美國在中東博弈的整體格局中,伊朗是想加固“什葉派之弧”跟美國同盟體系之間的對抗,美國則主要是依靠著一個“兩條腿”的同盟體系:一邊是美以同盟,通過以色列武力干涉敘利亞內戰遏制伊朗的右翼,另一邊是利用沙特等遜尼派盟友,正面圍堵伊朗。
2019年10月26日,美軍一支車隊從伊拉克返回敘利亞東北部哈塞克省。美國官員表示,數百名美軍士兵將部署在敘利亞東部油田區域,以確保油田安全。圖/美聯
伊拉克毫無疑問是美國整體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美國只要能穩固地控制伊拉克,就能確保伊朗不能輕易前往敘利亞進而壓迫以色列;而如果讓伊朗控制伊拉克,不但是在海灣對抗遜尼派的格局下多了一個重要的盟友,更是讓“什葉派之弧”徹底穩定下來,未來可以在巴以問題上大做文章,進而威脅遜尼派的“正統”地位。
當年,美國沒有經過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后,本身就已經非常傾向于伊朗的伊拉克什葉派通過選舉上臺。當時,什葉派只是為了站穩腳跟,不得不跟美國占領軍合作,讓美軍有了合法地位。
如今,伊拉克發現,自從美國大規模從伊拉克撤軍之后,剩下的美軍在應對IS(“伊斯蘭國”)沖擊方面作用不大,還是多虧了什葉派民兵在伊朗支持下才頂住,而美國的駐軍又不斷地借著自己領土惹事生非,尤其是做出了刺殺蘇萊曼尼這種能引發地區戰爭風險的事情。
如果未來伊拉克不想自己的領土再次變成戰場,那么把美軍請出去就是當然的選擇。伊拉克國民議會能全票通過要求美國撤軍的決議,從中就可以看出,目前不管是遜尼派、什葉派還是庫爾德人,對于美軍應該撤出已經達成了共識。
不要以為美國憑著實力和霸權就可以對此無動于衷,沒了合法地位的美軍在伊拉克得不到當地政府的合作,必然更加舉步維艱,生存成本要大幅度提高,其行動能力必然也得大打折扣。如此一來,是否繼續能通過駐軍保持對伊拉克現在的控制水平,就是問題了。
“準不對稱式戰爭”
除了上述地緣政治因素之外,單純討論襲擊與安保問題,美國面臨的局面也很嚴峻。截至目前,伊朗的報復似乎還只是局限于軍事目標,這就已經讓美國政府宣布撤離全部在伊拉克公民。如果未來襲擊擴展至美國在當地乃至中東地區甚至世界范圍的企業,問題就更大了。
即便是那種當地親伊朗武裝,針對美國企業來一個“今天門口扔一個手榴彈,明天對著窗口打兩槍”的低烈度低水平同時也是低成本的襲擊,就夠美國受的了。而且,對付這種遍地開花的小規模襲擾,無人機“斬首”根本派不上用場。最有可能的做法是美國企業和其他機構得大幅度增加安保措施,日積月累下去,成本必然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很可能讓美國企業在當地的經營無以為繼。這種襲擊暫時看來還不會危及美國的歐洲盟國,畢竟他們在核協議上的態度從一開始就跟美國保持了距離,還是伊朗現在要爭取的對象。
(資料照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圖/法新
以前,伊朗即便是幕后涉及操縱這些事,不管是在頻率還是在烈度上都是有所顧忌的。現在美國能直接越過“紅線”對伊朗的高級軍官下手,顯然伊朗也會壓低自己的底線。雙方最后可能就會在一種“準不對稱式戰爭”中糾纏下去。佩洛西說的“我們都不安全了”,可能正有此意思。
所幸,對于伊朗來說,追求沖突升級不是自己的國家戰略,因此也不會簡單地因為蘇萊曼尼的死就改變這個戰略。現階段,伊朗所要做的就是把美國在美伊之間的一切道德制高點徹底奪過來,借此分裂美國的同盟。
歐洲國家原本就對美國隨意撕毀核協議不滿,現如今特朗普政府又如此肆意妄為,這份不滿必然進一步上升。
在這個背景下,伊朗一邊表態徹底退出核協議,另一邊還表示愿意繼續談判,只要美國肯“對發生的事情負責”。這是利用歐盟國家對于伊朗核開發的擔憂,進一步加大他們之間的裂痕。
在這種基礎上,歐盟渴望談判的動力絲毫不會亞于伊朗,不管是擔心核開發這個遠期的威脅,還是目前擔心自己的企業和人員成為襲擊目標,甚至是油價繼續走高,都會讓本來內部已經各種紛爭的歐盟日子更不好過。
美國不斷地制造緊張,歐盟渴望安全,這個矛盾必然讓雙方漸行漸遠。雖然目前歐盟因為對俄羅斯可能出現復興這個潛在的安全因素擔心,因此不肯離開美國的懷抱,又懾于美國攥著SWIFT系統這種國際貿易重要的金融平臺,所以在協助伊朗打破美國制裁方面遲遲不見實際舉動。
在未來,他們恐怕很難繼續無動于衷了,即便沒有能力逼著美國去跟伊朗開始談判,也要多采取一些實際行動,免得伊朗的“報復”升級下去。至少,要確保油價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圍內。
另外,伊朗表示愿意談判,不只是想將主動權搶到自己手里,這種做法在現實中也確實給了美國一個臺階。不過,在這個臺階之前有一道很高的門檻:美國如何對“發生的事情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