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從戰術角度來看,美軍對蘇萊曼尼的“斬首”行動是很成功的。
今年1月3日,美軍無人機發射導彈,在巴格達機場外擊斃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少將。追根溯源,蘇萊曼尼算得上是美國“一手培養”的,而美國因為漏算了四件事,使得這次看似成功的“斬首”行動得不償失。本期軍機處邀請軍事專家王云飛、軍事評論員魏東旭兩位老師,與主持人金昊一起聊聊美國這次“斬首”行動究竟是賠是賺。
“圣城旅”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五大主力之一,主要負責對外軍事培訓與相關軍事行動。按照魏東旭老師的說法,“圣城旅”可以看做是一支特工部隊。這支部隊掌握大量伊朗境外的武裝力量,并負責對友好的外國武裝提供資金與訓練。雖然名為“旅”,但實際上的編制遠大于“旅”。這從指揮官蘇萊曼尼的少將軍銜中可見一斑,要知道伊朗在和平時期的最高軍銜也只是少將。
美軍對“伊斯蘭國”的無視,客觀上極大幫助了伊朗在中東拓展勢力。
蘇萊曼尼少將不僅在伊朗國內,在整個中東也有相當高的威望,而這還要感謝美國的“培養”。早在2003年以前,“伊斯蘭國”的前身就以“基地”組織分支的名義活動。當該組織在2014年正式命名“伊斯蘭國”后,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最殘暴的恐怖組織之一。但此時在中東起主導力量的美軍卻無視“伊斯蘭國”在中東的巨大危害,集中力量試圖借“伊斯蘭國”之手推翻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從此時開始,中東來時出現了反恐力量的真空。
魏東旭老師表示,以“圣城旅”為核心的伊朗力量,正是利用了這個反恐力量真空,開始廣泛在中東發揮作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中東所有的反“伊斯蘭國”武裝幾乎都是在伊朗幫助下建立的,幾乎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也都是在伊朗幫助下實施的。蘇萊曼尼作為“圣城旅”的指揮官,不僅在中東的反恐戰爭中取得了驕人戰績,也交到了不少朋友。客觀來講,美國此前針對“伊斯蘭國”的不作為幫了伊朗不少忙。
反恐戰爭的經驗已經反復證明,靠“斬首”瓦解對手的的時代已經過去。
回到美軍擊斃蘇萊曼尼本身,盡管從戰術角度來看是成功的,但王云飛老師認為,美軍在擊斃蘇萊曼尼這件事上決策過于魯莽,漏算的四件事很可能讓此次行動得不償失:
首先、擊斃蘇萊曼尼無法削弱伊朗在中東的軍事存在。
本次美國擊斃蘇萊曼尼,實際上還是源于美國一貫的“斬首”作戰思維。但此前漫長的反恐戰爭經驗已經證明,單純通過“斬首”瓦解敵方作戰力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此前無論是擊斃本•拉登還是擊斃卡扎菲,都未能瓦解敵方的力量。這次也一樣,盡管美國成功擊斃蘇萊曼尼,但既不可能瓦解“圣城旅”的力量,更無法阻止伊朗在中東范圍內的勢力擴張,反而還會將更多原本處于觀望的力量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其次、擊斃蘇萊曼尼將使中東各什葉派力量走向團結。
如果對中東的宗教派別與實際情況稍有了解就會明白,即使是中東范圍內的什葉派武裝也并非是鐵板一塊。就在美軍擊斃蘇萊曼尼之后,就有什葉派武裝上街游行歡呼。但美軍的這種“暗殺”做法,很可能在中東制造人人自危的氛圍,讓原本松散的什葉派武裝走向團結。此前美國在各派武裝力量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但此次的貿然攻擊,很容易讓自己成為大家共同的敵人。
美軍貿然刺殺蘇萊曼尼,很可能為自己與本土招致新一輪“獨狼”式報復。
第三、擊斃蘇萊曼尼在美伊關系中種新的仇恨的種子。
雖然目前美國與伊朗都在試圖緩和兩國的對抗,但美國在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蘇萊曼尼策劃對美國駐伊拉克目標進行襲擊的情況下,就采用這種類似“暗殺”的手段將其擊斃,這必將在伊朗乃至中東范圍內,種下新的仇恨的種子。盡管目前伊朗官方不會采取對美國的報復行動,但這并不妨礙中東眾多的武裝派別自行報復美國,甚至會出現更多的,針對美軍,乃至美國本土目標的“獨狼”式攻擊。
第四、伊朗的報復行動解鎖了攻擊境外目標的新技能。
伊朗出于報復,發射了35枚彈道導彈攻擊美國駐伊拉克基地。盡管目前來看美軍無人傷亡,美國與伊朗兩國官方也將軍事行動就此打住。但按照伊朗自己的話說,這是他們幾十年來首次攻擊伊朗境外的目標。忽略掉本次攻擊行動的實際效果不談,這實際上解鎖了伊朗攻擊境外目標的新技能,伊朗日后在其他軍事行動中,再采取類似手段將不再有任何技術、政策以及心理上的顧慮。
就像美軍此前在諸多軍事行動中一樣,此次美國在擊斃蘇萊曼尼這件事上,很可能再次淪入戰術勝利,戰略失敗的窘境。如果你還想了解美軍擊斃蘇萊曼尼的更多細節,以及美伊此次較量的本質,歡迎收看本期《汾酒軍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