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外交部官網。
9月7日,據中國軍網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印軍再次非法越線挑釁發表談話指出,9月7日,印軍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印軍在行動中悍然對前出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采取應對措施穩控現地局勢。
印方行徑嚴重違反中印雙方有關協議協定,推高地區緊張局勢,極易造成誤解誤判,是嚴重的軍事挑釁行為,性質非常惡劣。已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危險行動,立即撤回越線人員,嚴格約束一線部隊,嚴肅查處鳴槍挑釁人員,確保不再發生類似事件。戰區部隊將堅決履行職責使命,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
同日,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針對有媒體稱5名印度男子在“阿魯納恰爾邦”失蹤的問題,趙立堅對此回應,我們從不承認在中國領土上非法設立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不掌握相關案件的具體情況。
先后爆出的兩則新聞,讓中印緊張的邊境局勢再次進入輿論視野。
眾所周知,班公湖南岸屬于中方實際控制線內,印軍在行動中悍然對前出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嚴重違反了兩國此前的相關協定,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挑釁。
而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基本上是印度在非法侵占的中國西藏門隅、洛渝、下察隅三個地區上建立的。這三個地區處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中印傳統習慣邊界之間,歷來是中國的領土”。對此,中國曾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所謂“阿魯納恰爾邦”。
━━━━━
一切都是“印度式”的
這輪中印邊境沖突肇始于8月底,梳理這一個多月來印度各方的表現,無不帶有濃濃的“印度式”風格。
8月31日,印度軍方發表了一份聲明,在聲明中指責中方前兩日在班公湖南岸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活動”。但聲明中上一行還是指責中方挑釁,下一行就聲稱“對解放軍的行動進行了先發制人”并“挫敗了中方的意圖”,兩種表述前后矛盾。
隨后,中國西部戰區發言人士緊急對外陳述事實:印軍破壞前期雙方多層級會談會晤達成的共識,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占控,公然挑釁,造成邊境局勢緊張。
9月1日,印度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這次會議參與的印度高官,包括印度防長拉格納物·辛格、印度外長蘇杰生等人。會后,印度決定在對峙問題上決不讓步,態度極為強硬。
9月2日,印度國部長拉格納特·辛格稱:“將拒絕出席上合組織峰會與中國進行會面談判”。
之后印度又宣布,今年不參加俄羅斯即將在南部阿斯特拉罕地區舉行的代號為“高加索-2020”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并聲稱已經將此決定告知了俄羅斯國防部。
印度媒體分析稱,印度退出演習是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也參加這個演習,考慮到當下的地區的局勢做出此舉。
到底是政府宣稱的疫情影響,還是這些媒體分析的“中巴也參加”,自然給人揣想空間。而這些也很“印度式”。
所謂“印度式”,國際上多用來形容印度特色的種種“迷之操作”。
比如,印度式強奸罪,對強奸犯的懲罰就是把受害人娶回家。又如,最新出爐的印度式防疫,號稱史上最嚴、范圍最廣的全國封鎖,卻可以看到數十萬人沿著鐵路線浩浩蕩蕩步行回鄉。
━━━━━
印度的執念與妄想
長期以來,印度是世界級的大國,卻也是“井蛙觀天”的典型。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之前,印度媒體盛贊尼赫魯政府的立場強硬——印方提出的條件包括西藏劃歸印度、四川省劃為非武裝區。
直到全面戰敗的消息到達前的最后一刻,新德里的街巷市場中,還洋溢著迎接大捷的喜慶氣氛。真相大白之后,瞬間換成了另一張面孔。
印度正如其神話中所描述的“三步登天的侏儒”一樣,一腳伸向天堂,一腳還留在地獄。有吞天之志,卻沒有相應的身量。
時隔五十多年,一場席卷全球的疫情又點燃了印度式的“雄心”。
第一輪沖突,外媒報道很清晰,印度沒有占到便宜。可“大捷”又成了印度坊間的奇談。中方的克制姿態,卻沒有換來印度的清醒,接著有了8月底的新一輪沖突爆發。
都說“趁你病要你命”,可現在病重的卻是滋事的印度。現在看,盡管其二季度同比GDP下降23.9%,可其領跌全球的經濟崩盤沒有澆滅野心之火。
接近400萬人的新冠病例累計確診數量,印度在疫情惡化趨勢上體現出了“保二爭一”的巨大潛力——超過美國指日可待。此時展現出“我病故我鬧”的巨大決心,印度到底圖什么?印度又是憑什么?
━━━━━
挑釁中國,印度圖什么?憑什么?
圖什么的問題比較好回答。
對內轉移疫情惡化、經濟崩盤的矛盾聚焦,這種民族主義的操弄在印度政治活動中屢見不鮮,莫迪總理更是行家里手。巴基斯坦和中國總是印度民族主義者念念不忘的靶子,樹起來就忘了疼。
對外可能比較燒腦,求關注、求援助可能是主要目標。印度的抗疫曾被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盛贊為“模范生”,有意思的是,已經嚴重到全球第二了,還被特朗普表揚。表揚雖然好聽,“模范生”卻并不好當。
模范了,意味著得自己扛。印度每千人病床數0.7個的超低醫療資源,還不如部分非洲欠發達國家,“自己扛”的任務系數顯然過高。
不過牛是自己吹的,就得迂回地收回來。這時創造一點“邊患”,是以哭聲換奶嘴的把戲。
憑什么的問題有點難解,或許莫迪正在為此苦惱。印度民族主義是莫迪調動印度民意的利器,是挑釁中國的底氣,卻也是阻止印美關系的巨大障礙。
當初美國遞來“印太戰略”的橄欖枝,莫迪反應冷淡。印度早有一套稱霸次大陸、掌控印度洋的藍圖,和美國牽頭的印太戰略并不十分合拍。經濟領域,印度封閉的市場一直是美國的眼中釘。還有和俄羅斯、伊朗的密切關系,印度并沒有端正和美國結盟的姿態。
因此,趁著中美關系不順時對中國搞摩擦的小算盤,顯然是打錯了,印度并沒有得到美國的實質支持——特朗普在兩輪中印沖突都公開表態愿意介入調停。至于副國務卿、國會議員的打氣、點贊,那都是場面話。沒有條約協定、沒有法案保障,這些點贊看看也就行了。
和傳統盟友俄羅斯的關系更為現實,印度也在刻意維護。退出“高加索-2020”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用了疫情不可抗力作為理由,保證了俄方的面子。印度防長辛格到達莫斯科時帶著軍火單子,離開莫斯科的談判桌后立刻去了德黑蘭。印媒報道:“雙邊會談成果極佳”。
印度在外交方面的這一連串舉措,圍著中國兜兜轉轉,也是司馬昭之心。
━━━━━
中國不會讓中印邊境成為自身失血點
不管是軍事還是經濟,正面沖突的“單挑”都不是印度的強項。
但印度在外交方面的“賊精”,不可小覷。
印度作為英國最重要的前殖民地,和西方有著天然的聯系。印度僑民在海外也有著廣泛的經濟、政治影響力。
從冷戰時代以來,印度就游走在兩大陣營之間,有一套熟練的操作。盡管大撒軍單、兩面討好的操作土味十足,卻很管用,印度成了少數在冷戰時代左右逢源的樣本。
對中國而言,中國當然不用顧忌印度的小動作,卻也可以在國際關系中保持更為靈活的姿態和充分的行動空間,避免被國際關系掣肘的被動局面。
就目前看,對印度的種種伎倆,中方保持克制之余也給出了清晰底線,態度很是明顯。
印方缺乏自身實力支持的“強硬”,并非真有什么死磕的底氣。
9月4日,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尼接受印度ANI通訊社采訪時稱“我們非常確信,我們(和中方)會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任何分歧。我們將確保現狀不會改變,我們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利益。”作為軍方高官,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的這番表態,說明了很多問題。
中國不會允許中印邊境成為中國的失血點。印方的一再挑釁,低估了中國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也只能將自己推進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