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7日電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網站近日刊發文章指出,外國制造企業在華投資熱情不減。
文章援引高盛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以及醫療保健領域的大多數外國公司實際上正在擴大在中國的生產。在汽車和工業機械領域,遷出中國與在中國擴張這兩者正同時發生。
報告指出:“雖然關稅確實導致大宗商品貿易重新布局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東盟國家,但基本沒有證據表明制造業活動大規模流回美國。”盡管由于中美貿易問題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圍繞“退出中國”的炒作和政治壓力一直在增加,但供應鏈轉移的現實仍然是混合的,并且是針對特定行業的。
文章說,日前有新聞報道稱,特斯拉正計劃將中國制造的Model3汽車出口到亞洲和歐洲的其它市場。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7月曾對分析師表示,“中國的供應商競爭異常激烈,可能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供應商。”馬斯克說,特斯拉在上海開設工廠增加了在當地的零部件采購,這“大大降低了車輛的成本”。
文章表示,特斯拉的案例并非個例。在上海美國商會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中,200多家在中國擁有或外包制造業務的受訪者中,有70.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打算將生產轉移到亞洲國家之外,只有3.7%的受訪者正在將這些產品從中國轉移到美國領土。而在計劃轉移一部分產品的公司中,只有18.2%的公司打算將其產品線的30%以上轉移出中國。
高盛的研究表明,即使對于那些搬出中國的公司來說,“上漲的勞動力成本通常都是觸發因素”,這種趨勢早在中美貿易問題之前就已經存在。盡管中國不再像其它許多新興經濟體那樣具有競爭力,但中國在制造業中的整體優勢仍然完好無損。“巨大的國內市場、完整的工業供應鏈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對外國最有吸引力。”
文章還指出,美國公司對于遷出中國表現并不積極,這顯示出美國政府對華貿易的激進立場對履行其承諾的作用不大,美方的強硬路線也沒有像其承諾的那樣降低美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逆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