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100天未出現本土病例后,9月2日,泰國曼谷一名37歲的男子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該男子近期無國外旅行史。泰國衛生部疾控司司長Suwannachai Wattanayingcharoenchai說,“我們不能保證新增病例持續零增長,但能做的是,盡可能快地檢測并防止疫情蔓延”。
泰國是除中國外全球第一個報告新冠肺炎病例的國家。從1月13日確診第1例,到9月6日,這一人口7000萬的國家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只有3444例,死亡58人,確診病例數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110名開外,被視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范。英國自由攝影師亞當·迪恩常駐曼谷,今年初疫情來臨后,他用鏡頭記錄下了泰國抗疫的經過。
公衛體系與文化助力
作為以旅游業為重要支撐的國度,泰國2019年全年接待的國際游客數量近4000萬人次,其中,中國游客占據了四分之一多。當2019年12月31日中國通報武漢發生不明原因肺炎后僅三天,泰國機場就開始了對來自武漢游客的監測,泰國公共衛生部還建立了應急指揮中心。1月8日,泰國衛生部門監測到了來自中國以外的首例疑似病例,1月13日,病例確診。對于到達機場的乘客,泰國醫療體系的工作人員最初要對其監測體溫,必要時隔離,后來每一位抵泰乘客都要求隔離。
泰國能將疫情快速控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牢固而有效的衛生醫療體系。
“泰國建立了良好的鄉村公共衛生體系網絡,” 迪恩說,“這使得醫護人員能快速移動并監測每個村鎮人員的健康狀況。”在泰國,人力、財力的有限使之無法開展大規模檢測,但全國遍布著1000多支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其中還包括可以進行病原體檢測的100支隊伍。流調隊伍輾轉于城鎮鄉村的各個角落,依據對運動軌跡的追蹤,對被判定為有風險的人群免費檢測,這避免了大規模人群涌向醫院造成資源擠兌。
泰國衛生部疾控司副司長Tanarak Plipat說,在醫院,醫生也知道如何檢測病毒并防止出現院內感染。在泰國,面對疫情,政府部門的決策高度依賴醫學界專業人士的意見,民眾也愿意積極配合,遵從衛生部門官員的防疫指導。
在防疫方面,泰國某種程度上還有著“先天”優勢。保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被視為抗擊疫情的有效武器。泰國人在彼此問候時,既不握手、擁抱,也不親吻面頰,而是雙手合十,頭前傾,略作鞠躬狀,履行被稱為“Wai”的雙手合十禮,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
近年來,由于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造成的空氣污染,泰國民眾早已養成了日常出門佩戴口罩的習慣,這一舉措在疫情中延續并及早實施。有研究稱,疫情期間,95%的泰國民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這一比例在東南亞國家中居于首位。有意思的是,在湄公河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相對而言都不大,比如說,截至9月6日,老撾只有22例累計確診病例,柬埔寨的累計確診病例為274例,這些東南亞國家都有著佩戴口罩的習俗。
防疫和拯救經濟的博弈
實施緊急情況法令后,國際航班入境被嚴格限制,泰國國內疫情在一系列舉措下得到有效控制。從5月起,泰國開始分四個階段實施解禁。在每一階段解禁前,泰國政府都會對當下的疫情態勢進行為期兩周的仔細觀察和評估,以確保新一輪的疫情不會暴發。
6月15日,維持了兩個多月的宵禁解除,7月1日起,酒吧重新開放,商場可延長營業時間,學校重啟。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依然被鼓勵。在曼谷街邊餐館用餐時,一桌兩人之間會豎起塑料防護屏。學校里,學生的課桌四周也會立起透明的保護屏障。到商場或飯店時,顧客要掃碼登記,便于衛生部門查找活動軌跡。在很多西方國家,這往往會被視為是一種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但在泰國等亞洲國家卻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與其他很多國家相比,泰國已基本上恢復正常。”迪恩說,現在最大的限制是邊境管控以及國際航班難以進入。泰國每年旅游業的收入能占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依據泰國旅游體育部的預計,到今年年底,泰國國內60%的酒店將關門歇業。
迪恩說,現在只有極少部分外國人能獲準進入泰國,比如說,有外交方面的特別許可或者工作簽證。根據泰國國立發展管理學院7月份的一項民調,1200多名泰國公民中,有超過55%的比例反對向新冠核酸檢測呈陰性的外國民眾開放醫療服務。
為了挽救旅游業,6月,泰國政府曾提出推行“旅行泡泡”計劃,即對當時已證明有能力控制疫情擴散的國家的公民,包括中國、韓國、越南、新西蘭等國民眾,開放旅游服務,游客到達目的地后無需隔離14天,但之后隨著不少國家第二波疫情的來襲,這一計劃擱淺。
8月26日,泰國總理巴育表示,泰國必須加快開放外國游客入境,以盡快恢復在新冠疫情中遭受重創的經濟。泰國旅游和體育部長曾表示,原計劃從今年10月1日起,將普吉島作為樣本,優先開放,游客在抵達后須先在酒店隔離14天,入境時和隔離期滿時都要接受新冠檢測。如果游客要前往普吉島之外的地方,離島前還需要再接受7天隔離和再一次病毒檢測。而據泰國官方人士透露,基于本國及其他國家疫情的現狀,這一計劃恐怕也難于10月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