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后,歐洲多國新增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總確診人數已超616萬,每日新增病患超10萬,其中每百萬人新增確診超300例的國家包括捷克和西班牙。捷克衛生部數據顯示,自10月7日起,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日超5300例,10月9日,捷克新增確診達創紀錄的8618例。
捷克衛生部長羅曼·普里穆拉表示,與春季第一波疫情流行不同,此次感染為暴發性傳播,持續高漲的新增病例給醫療機構帶來巨大壓力,一方面需要住院的病患超出了醫院預留床位的能力,政府正在考慮將輕癥患者轉移到空房率較高的酒店進行安置;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受感染嚴重,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截至目前總共有將近800名醫生和大約1500名護士被感染。普里穆拉號召有醫療教育背景的公民幫助政府對抗新型冠狀病毒。他強調說,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拉平”感染曲線,即再次采取嚴控措施以減少每日新增病例數,10月10日至25日是關鍵,如果不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控制任務,極有可能需要開放聯合病房(類似中國的方艙醫院)以應對大規模住院醫治的患者。
疫情再度襲來的原因部分在于,雖然沒有完全控制疫情發展,政府面對民意和經濟形勢卻不得不放松防控政策。在5月底首次取消強制佩戴口罩的規定后,許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對疫情放松了警惕。盡管衛生專家一再提醒民眾注意就餐衛生,但因共飲共餐導致集體感染的現象頻頻發生。當前,捷克經濟難以再次承受大規模停工停產,如何在保證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情況下控制疫情,是捷克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總理巴比什也多次在社交媒體承認,在6月我們感到病毒已經離開,迅速放寬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措施可能是個錯誤。
捷克衛生部新冠防疫工作組負責人、流行病學家克萊貝克日前表示,第二波疫情態勢不容樂觀,隨著季節更替雨水天氣增多,部分地區晝夜溫差增大,一旦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流行與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疊加,將更加難以控制。
在第二波疫情中,感染群體變化明顯。根據捷克衛生部數據統計,與新冠肺炎疫情春季首次暴發時相比,第二次大規模流行受感染人群發生了很大變化,感染者年齡明顯年輕化。統計數據顯示,在春季確診人群主要在41歲至50歲之間;8月到10月確診病例則主要以3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兒童為主。衛生專家表示,這種對比變化與政府是否采取嚴防措施密切相關。在春季,政府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包括學校在內的絕大多數機構完全關閉,年輕人群被限制參與社會活動,大大降低了感染風險。隨著9月初中小學校復學和暑期出國休假人群的陸續復工,病毒在學生和工作人群中傳播更加廣泛。
為應對疫情再次大規模蔓延,捷克政府再次宣布從10月5日開始進入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重新強調進入特定區域需強制性佩戴口罩、公共場所保持足夠間距并且在接觸公共物品后洗手消毒等原則。二是嚴格限制室內聚集性活動,比如餐廳必須控制每桌在4人以下并且在晚上8點關閉、除國際賽事外取消全部室內體育活動、關閉劇院和電影院等文化場所、關閉購物中心公共無線網絡減少民眾逗留等。三是重啟遠程教學,對于人數較多的高中和大學的全日制教學,全面切換到遠程學習,人數較少的小學則采取部分遠程教學。
巴比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政府不希望采取“區域隔離”的極端措施,因為針對春季第一波疫情的隔離措施讓捷克損失了2000億克朗(約合人民幣586億元)。但是如果民眾再不意識到佩戴口罩和嚴格遵守防疫措施的重要性,政府也不得不“關閉一切”。
在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的當前,捷克作為歐盟中最早采取緊急措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國家之一,在春季大流行防疫中取得了感染率、死亡率雙低的好成績,但是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捷克財政部9月份發布的《宏觀經濟預測》顯示,捷克經濟從根本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為了防止疾病傳播,在3月份開始的強制措施造成上半年經濟嚴重衰退,絕大多數工廠和企業長時間停工停產,導致捷克第一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7%。即使從5月份開始陸續復工復產,第二季度捷克經濟萎縮仍然創歷史新高,與第一季度相比下降8.4%。報告預計全年經濟下降達6.6%,公共赤字占GDP的6.4%,債務增長至GDP的39.4%。捷克財政部長阿萊娜·席勒洛娃接受采訪時表示,疫情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尤其是房地產市場與汽車工業,捷克預計到2023年才會回到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