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半球正式進入秋季,新冠肺炎疫情向全球發起第二波攻勢。近來,地處北半球的歐洲各國再次面臨嚴峻的疫情防控壓力。
抗疫需要更積極的態度和更嚴厲的手段。目前,越來越多歐洲國家的政府和民眾正嚴陣以待備戰第二波疫情的來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本報表示,歐洲各國政府抗疫工作目前面臨三項重大任務:一是努力實現精準干預,切斷局部地區與全國的病毒傳播,爭取短期內迎來較明顯的疫情拐點,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和社會過度恐慌現象;二是盡其所能切斷第二波疫情和秋冬季流感之間的聯系,避免在今年冬天陷入新的困境;三是尋找防疫措施制定和民眾配合度的平衡點,提高防疫措施的執行效率和落實程度。
“第二波疫情已成事實”
單日新增病例爬上疫情暴發以來最高點、多座城市進入“最高警戒”、酒吧和咖啡館等場所暫停營業、不排除重啟地區性“封城”……近來,法國成為歐洲第二波疫情中情況最危急的國家之一。
“第二波新冠疫情已成事實。”法國總理卡斯泰10月12日強調,“防疫工作不可松懈。”
但法國的情況在歐洲并非個案。“我們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主任克魯格博士10月11日對美國CNBC網站說,“超過一半的歐洲國家報告在過去兩周病例增加超過了10%。在這些國家中,有7個國家新報告的病例在同一時期增加了兩倍以上。”
“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經拉開序幕。”德新社10月11日報道稱,歐洲第二波新冠疫情已經暴發,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疫情都再次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警告,歐洲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經突破10萬例,超過美國等疫情嚴重國家。
歐洲各國正采取更嚴格的措施來遏制疫情蔓延。
英國首相約翰遜當地時間10月12日在議會宣布,推出“三級疫情警報制度”,根據疫情的嚴重程度,將英國各個地區劃分為中度風險、高度風險和極高風險三個等級,下令關閉極高風險區利物浦市的酒吧和酒館。
意大利政府已再度收緊防疫措施,包括在戶外和公共場所強制佩戴口罩和監測體溫、向公眾開放的企業必須向顧客提供消毒凝膠等,并將國家緊急狀態延續至2021年1月31日。意大利還擴大了在意邊境進行預防性篩查的歐洲國家數量。
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與11個大城市的市長舉行視頻會議并公布了新的防疫措施。此次會議還規定,一旦一周新增確診達到每10萬人50例,就采取更嚴格的限制措施。為此,柏林、法蘭克福和科隆等地已開始執行宵禁,酒吧、餐館等營業時間縮短至晚10時。
捷克政府下令自10月12日起將游泳池、健身室等運動場所及所有文化場所關閉兩周。餐館每張餐桌最多容納4人,并須在晚上8時前停止營業;荷蘭加強醫院和重癥監護病房的病床,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波蘭從10日開始,規定戶外都必須戴口罩,慶祝活動最多可以有75人參加等。
雖然歐洲多國都出臺了新的疫情防控措施,但尚未出現要求全面封鎖隔離的情況。默克爾表示,將盡力避免再次全面封鎖,方法是“小心以及協調一致”。
有評論認為,新的限制舉措背后也暗藏積極信息。首先,“全面封鎖”不在歐洲各主要經濟體的政治議程上。各地經濟可能不會失去數月前大規模“重啟”時的反彈勢頭,仍會緩慢恢復。其次,人們對病毒的“恐懼”已不像春季那樣強烈,醫生們已經知道什么療法更有效。隨著抗疫經驗不斷積累,死亡率已在下降。
“第二波疫情來勢兇猛,但在歐洲各國意料之中。”崔洪建表示,第二波疫情的數據指標已經超過第一波疫情。但鑒于第一波疫情應對的經驗,目前,歐洲各國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及時有效的,尚未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
“疫情反彈有三大原因”
今年上半年,歐洲多國在經歷一波疫情高峰后,曾成功迎來拐點。但如今,疫情為何卷土重來且氣勢洶洶?
德國總理默克爾稱,更多的流動性和接觸導致病例數增加。
德國《焦點》周刊10月11日報道稱,經過春季的封鎖期后,歐洲并沒有把握住夏季疫情趨緩的大好機會。現在,第二波疫情已經到來,歐洲面臨檢測和重癥監護室人員配備嚴重短缺的問題。
西班牙病毒免疫學專家德爾瓦爾表示:“是時候投資于預防了,但人們還沒有這樣做。我們正處于秋季的疫情中,而夏季的那波疫情還沒有得到解決。”
崔洪建認為,疫情在歐洲反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應對第一波疫情時,歐洲各國重啟經濟和開放社會過早,導致第一波疫情還沒有被完全控制住,為第二波疫情積存了大量的病毒基數;二是歐洲多數國家的疫情防控措施協調有難度,需要經過地方、國家和歐盟三級協調機制,導致防疫措施的執行難度和落實程度大打折扣;三是基于歐洲文化和民族傳統,政府制定的防疫措施和民眾的接受度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導致政策傳達和執行的過程緩慢。
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歐美國家積存的病毒量非常大,是日增病例新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歐美國家日檢測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造成報告確診病例增加。在疫苗還沒有大規模臨床應用的情況下,病例數不斷升高,疫情二次暴發的趨勢是必然的。但隨著人類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經驗的不斷積累,死亡率已在下降,不必像第一波疫情出現時那么擔憂。
“防控需要民眾信任配合”
“與第一波疫情不同的是,第二波疫情明顯拉長了新冠病毒在歐洲蔓延的周期,形勢不容樂觀。”崔洪建表示,11月,歐洲將進入流感季。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季合并,致死率可能會在短期內迅速上升,產生更大的社會恐慌情緒。這不僅對歐洲現有的醫療資源是一個巨大考驗,也將對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進程產生嚴重影響。
眼下,歐洲各國都忙著采取補救措施,阻擊病毒。然而,在一些重新實施限制措施的城市,緊張氣氛正在上升。
意大利首都羅馬最近爆發3場示威活動,2000多名示威者上街反對政府推出強制戴口罩、進入緊急狀態等防疫措施。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數百名餐飲、文化行業人員上周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室內餐廳、劇院等公共場所再次被關閉。在英國倫敦,一些英格蘭北部官員和民眾不滿分級封鎖,他們抱怨約翰遜政府“打地鼠”,只側重于局部暴發,無法真正抹平感染率,更會扼殺當地經濟。
分析指出,上述種種反彈似乎是“新冠疲勞”的最新注腳——已忍耐過一波封鎖的歐洲人,對新一波封鎖敏感而抵觸;各國政府和民眾之前達成的共識正發生破裂。
澳大利亞《時代報》12日稱,一些新的限制措施勢必會引起地方政府的不滿,但預計疫苗至少要到明年年中才能廣泛使用,對于遭遇第二波疫情卻不愿實施新一輪嚴格封鎖的歐洲國家,將面臨持續數月的高感染率。
法國《星期天報》刊登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72%的法國人愿意在至少兩周的時間內重啟封鎖,居家禁足。
“‘新冠疲勞’是歐洲的抗疫持久戰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崔洪建說,自疫情暴發以來,歐洲民眾看待社會和政府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但心理慣性仍很強。當前,歐洲方面都很難做到全面、嚴格的封鎖和隔離措施,因為要付出的經濟代價實在太大。歐洲國家已經有與病毒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歐洲民眾和政府需要圍繞抗疫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只有取得民眾的信任和配合,政府的舉措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