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青島近日在發現12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用大約一周時間成功阻止病毒蔓延。我們再度見證了一座中國城市是如何盡快控制疫情的。
應對這場疫情,有關部門發起大規模核酸檢測,覆蓋了全市約1000萬人口。青島市胸科醫院作為本次疫情集中感染地點接受了嚴格的封控管理,相關工作人員和病人都接受了核酸篩查。
在青島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之際,歐洲各城市乃至整個西方正面臨第二波疫情。英國、法國、德國等國日增新冠確診病例連創新高,不得不采取更嚴格的限制措施。與此同時,美國還未能控制第一波疫情,日增病例達到5萬左右。
部分西方政客還在重復制造謠言,妄圖讓中國當替罪羊。事實上,東西方疫情形勢密切相關,青島此次疫情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在北京、大連和烏魯木齊疫情中采用的大規模協調檢測和精準防控模式,已經被證明可以有效應對疫情反彈,讓生活恢復正常。這與西方的“迅速放松”形成鮮明對比,那些國家沒有采取充分的預防措施。
那么,青島為應對疫情所采用的“精準防控模式”到底是什么呢?自從有效控制第一波疫情以來,中國政府應對任何新發疫情的策略都是在受影響地區進行廣泛檢測,并針對有關地區實行小型封控管理。
比如,當北京新發地疫情暴發時,有關部門立刻對受影響的社區進行封控管理,暫停相應的交通聯系,并對包括密切接觸者在內的人群進行大規模檢測。北京的生活很快恢復正常。
英國對疫情的應對被稱為“迅速放松”,可能與中國的策略恰恰相反。第一波疫情結束后,政府沒有采取預防措施,而是將重點放在迅速重啟經濟和恢復旅游業上。比如,臭名昭著的“人人出去吃運動”就以災難告終。
與中國相反,他們把限制措施作為應對新發疫情的最終手段,而不是精準的預防手段,甚至不愿意這樣做。他們以為只要人們遵守規則就可以維持新環境,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開放的邊境、旅游業、快速社會化以及幾乎不遵守法規,不可避免地讓疫情回潮。英國政府一直拒絕有所行動,直到已經無可挽回。
在青島疫情中,盡管只出現少數病例,有關人員也受到了相應處罰。而在英國,政府一直拒絕采取任何行動,直到4月新冠確診病例飆升,而那時已經為時太晚。正是對經濟發展的癡迷,讓有關部門不愿意采取行動。
事實上,應對新冠疫情和挽救經濟并不是零和選擇。西方政府偏偏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
中國精準、即時的小型封控管理和大規模檢測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措施,可以盡早控制疫情,因而不需要再采取更重大的措施。那些更重大的措施,已經被證明會對經濟造成破壞。
挽救經濟并不意味著任由病毒肆虐。在中國“十一”黃金周期間,6億人次出游,著名旅游景點長城上人頭攢動,還有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都是很好的證明。
經濟繁榮取決于能否采取快速行動。在西方步履蹣跚時,中國已經在積極、迅速地預防第二波疫情。
因此,西方不應當指責中國,而是應該觀察青島的應對之策。對受感染地區進行大規模檢測和小規模封控管理,正是在不讓經濟蒙受巨大損失的前提下控制病毒的有效之法。
(作者系英國政治與國際關系分析人士湯姆·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