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2020年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非典型”的總統選舉。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如何抗疫成為大選年最大的政治議題。疫情起伏,選情跌宕,兩者不斷牽扯,又相互影響。同時,也埋下選后爭議的暗線。
虛擬集會取代實地造勢
美國2020年大選議程,在3月初“超級星期二”初選結束后,就脫離了傳統的腳本,“劇情”突然轉向。總統競選人與選民面對面的慣常競選方式,逐漸被視頻直播和線上互動取而代之。
隨著美國因新冠疫情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與大選有關的競選集會大部分被迫取消或中止。民主、共和兩黨全國代表大會在經歷延期、易址、縮減規模等一系列調整后,幾乎轉為線上“虛擬”大會。就連總統候選人辯論,也因雙方團隊日程爭議取消了一場。
74歲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謀求連任,主打“經濟牌”,力主盡快重啟經濟擺脫疫情之困。他堅持在疫情中舉行大規模集會造勢,10月因新冠確診入院治療,返回白宮就迫不及待摘除口罩。
78歲的前副總統拜登,在一眾民主黨競選人中殺出重圍,以“重建美國”為口號,希望贏回中間選民的支持。他主張抗疫優先,在公開場合戴口罩,始終以視頻或保持社交距離的方式舉行競選活動。
截至21日,新冠疫情已造成美國1785萬人感染,死亡超31萬人。美聯社形容說,2020大選是一場“在歷史性病毒大流行背景下舉行的重大選舉”,“兩位總統候選人花了數月時間對美國的未來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選民表現出高漲的投票熱情”。
虛夸控訴難掩真實選情
除了改變總統候選人競選形式,疫情也改變了選民的投票方式。
據“美國選舉計劃”網站統計,美國今年約有1.59億選民在大選中投票,投票率達66.7%。而在逾1億張提前投出的選票中,有超6560萬張是以郵寄選票的形式投出的。
由于民主黨選民更傾向郵寄選票,特朗普在選前就反復表示,郵寄選票可能造成選舉“舞弊”。而在大選后,其團隊也以此為由,在多個“搖擺州”提起訴訟,試圖推翻或質疑選舉結果。但絕大多數訴訟都因證據不足被法官駁回或主動撤訴。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史教授朱利安·澤利澤評價說,特朗普團隊圍繞美國大選結果的訴訟是“毫無根據的隨機攻擊”。“美國在1800年、1876年和2000年都有過勢均力敵的總統選舉,但2020年大選不屬于這一類。”
對于美國大選存在大規模“舞弊”行為的說法,美國國土安全部和司法部均給出否定表態。前者稱,“11月3日的大選是美國歷史上最安全的選舉。”
盡管美國各州選舉人團已于12月14日投票,并以306票正式確認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但特朗普至今拒絕承認敗選。這也讓美國2020年大選在名義上仍未結束。
虛弱共識折射現實民意
與4年前相同,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威斯康星再次成為左右大選結果的關鍵州。而不同的是,在經歷馬拉松式開票后,今年膠著的選情直到4天后才得以明朗。
分歧成為美國輿論評價2020大選的高頻詞。“這個國家在‘美國到底是什么以及應該朝哪兒走’的問題上存在著痛苦的分歧。”《今日美國報》在大選后如是評論。
美國社會的撕裂不僅表現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紅藍對比,如果排除疫情因素,在振興經濟、氣候變化、社會公平等“傳統”議題上同樣存在尖銳的分歧。
過去4年,美國政府在移民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種族爭議和暴力槍擊事件不斷。今年5月,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事件讓長期積累的種族不公問題爆發,全美范圍引發抗議和示威運動。在大選輿情的裹挾下,美國兩黨并未就有關問題展開建設性合作,而是各有側重,借之鞏固選情基本盤。種族議題也被悄然轉化為法律與秩序之爭。
弗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歷史學家芭芭拉·佩里在大選后感嘆,“除了南北戰爭,美國從未經歷過像現在這樣的分裂時期。”
拋開紛擾的疫情和選情爭議,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并沒有隨著大選的結束而解決。2020年這場只有“確認當選人”,沒有“承認敗選者”的“非典型”大選也映襯了美國當下的現實困境。
美國2020大選年,將以沒有句號的方式收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