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夢寐以求的“絕對安全”在現實中是不可取也不可求的。
“我認為這是一場新冷戰的開端。我認為俄羅斯將慢慢做出相當不利的反應,這將影響他們的政策。我認為這是個可悲的錯誤。這完全沒有任何理由這樣做。”1998年美國參議院正式批準北約東擴后,“遏制戰略之父”喬治·凱南這樣評價道。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也曾提到,“如果烏克蘭要繼續存在并蓬勃發展,就絕對不能成為一方與另一方對抗的前哨。”
多年前的這些預言,似乎此刻已被不幸言中。
在蘇聯解體后的近十年間,葉利欽政府反復向西方表明“心意”,希冀融入歐洲、加入北約,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西方”對俄境內分離主義、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資助,以及對東歐后蘇聯空間的步步蠶食。
“Anyone but Russia”,除了俄羅斯,北約向所有國家敞開大門。于是,俄羅斯人無奈地目睹著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第二波東擴決定,目送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七國于2002年底加入北約。
顯然,北約東擴的勢頭并未就此止步,但此時俄羅斯的掌舵者已經換成普京。這位強硬的統治者在一段短暫的“美俄蜜月期”之后,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的考量,不得不著手在前蘇聯的土地上捍衛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在他的戰略視野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俄羅斯西線最后的底線,不容任何勢力染指。然而,俄烏兩國數百年來的恩恩怨怨、大國在東歐的角力、烏克蘭所處的地緣位勢,以及普京的俄羅斯國家安全觀,共同導致了近十年來在烏克蘭這片土地上的悲劇上演。
此前,普京曾反復向美國、北約“索要”安全保障,即關于不再東擴、不接納烏克蘭為新成員國的書面承諾。北約的一味東擴,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步步緊逼,其可能(或說是必然)的結果,凱南、基辛格等人都早已明言。然而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與機會主義者們似乎從不在乎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以改進自身的外交策略與治理行為,而是瞅準一切可能的機會擴張自身的勢力。殊不知,每個國家都夢寐以求的“絕對安全”在現實中是不可取也不可求的。
↑2月21日,總臺記者前往俄烏邊境地區進行探訪
當地時間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為獨立國家,并發布總統令,指示俄武裝力量進入頓巴斯地區維護當地和平。24日,普京再度發表緊急電視直播講話,宣布決定在頓巴斯地區進行特別軍事行動。
普京為何如此?或許既有國內政治考量,也有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的戰略考量。普京21日的講話,不僅在西方世界引起軒然大波,而且也在幾乎所有鄰國,尤其是具有前東歐歷史的國家引起強烈反應。
此次戰火如果是以動武換取北約“不東擴”的承諾,可視為俄羅斯激烈的“反擊”。但下一步事態會否超出邊界,這將依賴于各方共同的抉擇。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鵬(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 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