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8月19日,是第二個中國醫師節。我們常常見到病人,在出院后通過各種方式各種平臺表達對醫生的感謝和感恩,但少有機會聽到醫生對患者的心聲。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埋藏著對患者深切的情感。醫師節到來之際,國內著名耳鼻喉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的老中青三代醫生代表,說出對患者的“告白”。
樊兆民,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科中心主任,作為國內一線耳科學家,樊兆民在顯微耳外科、耳神經外科和側顱底外科領域居國內領先水平。
從醫幾十年,常常有一些病人會從很遠的地方專門奔著你來看病。有一個9歲的小女孩,雙耳都有先天性的膽脂瘤,膽脂瘤穿破鼓膜,聽骨都破壞了,耳朵還流膿。這樣一些生活中小的聲音她就聽不到了,成績因此下降了。
她的父母帶著她專門來找我。我們分兩次給她做了手術,手術效果很好,她的聽力基本上恢復的和正常孩子一樣了。有一天,她很開心地跟我說“樊爺爺我一定要親自做一個禮物給你。”不久之后,我收到了一張小卡片,,上面稚嫩的筆觸畫了一些很可愛的小花。
后來孩子出院了,需要定期過來換藥,她的家長還是堅持來找我換。我勸他們換藥找年輕大夫也可以,但是她的家長很堅持。這種從頭至尾堅定的信任,讓我心有感嘆,每每更加體會到責任的意義。
我想說,感謝病人對我的信任,我一定會盡我全力去治療病人。雖然我不能說百分百一定能去除你們的病痛,但我們肯定是百分百努力去醫治你們,這點我可以保證。
那個9歲的小女孩,給我畫了一幅畫
抽血三次沒抽出來,她還笑著鼓勵我
韓月臣,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神經-側顱底外科主任,第十屆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副主委,歐洲耳科及耳神經學會(EAONO)國際會員。
20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實習大夫,那時候我們要學習給患者抽靜脈血。
雖然之前在腦子里模擬了數百上千遍,但真正拿起針給患者抽的時候,我還是非常緊張。記得,那是一個中年女患者,第一針下去,我因為手太抖根本沒抽出來。“你別緊張,你沒問題的。”她鼓勵我。我又硬著頭皮下了第二針,還是沒成功。“再試試”她沒有一句責難。
就這樣,我大概第四次才成功地給她抽出血來,但是她一點都沒有生氣。我知道,那時候她如果大吵大鬧,要求換人,可能對我作為一個醫生起步階段的信心打擊會非常大。但她給了我成長的機會和信任。
多年之后,我還是會時時想起她,我很想謝謝她。這些年,有些時候可能存在一個醫患間信任度減弱的問題。但實際上,病人更多的信任,也才會有更多的醫生更有勇氣去挑戰一些可能承擔風險的手術和治療,最終拯救更多的患者。我一直覺得醫生和患者應該是戰友關系,我們在面對共同的敵人疾病,我們需要,肩并肩。
毛彥妍,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外科主治醫師,山東大學博士。師從著名耳科專家王海波,主持并承擔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
我記得我那天特別忙,從早上到了門診外面就排著長長的隊伍。我連著看了四個多小時,真是有點累得不行了。
我正與病人交流的時候,有位中年男性進來等候。病人情況復雜一些,年紀也大了,需要我一遍遍給他解釋,但我眼睛的余光看到等候的那位病人的焦急。跟眼前的病人交待完最后一點,我閉上雙眼長出了一口氣,然后睜開眼準備接待那位病人。
“大夫你喝口水,我等著你。”我沒想到他跟我說了這樣一句話。不是客套,他堅持等著我打水,喝下了連續工作四個小時之后的第一口水。
我一直記著這位病人,這份理解和關懷,謝謝他。我一直覺得,醫生和患者之間,多一些理解和情感的溝通,是很重要的。醫學界有句很有名的話: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但現在的現狀是,有時候醫生真的太忙碌了,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跟患者細致交流。“治愈”做的更多一些,希望我能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去做到幫助和安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