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澤院士正在看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臺雪超
坐診青大附院
惠及島城患者
7月31日,張英澤院士保膝門診開診儀式在青大附院嶗山院區盛大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大學特聘教授、青大附院骨科首席專家張英澤此后每周三上午將在青大附院嶗山院區坐診,并親自為患者手術,安排專門病房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據悉,這也是省內首家院士骨關節炎與保膝門診在青開診。
現年60多歲的張英澤是我國骨科創傷領域的領軍人物,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骨科主委,同時也是我國創傷骨科微創診療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發與轉化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動者。他從事骨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40余年,一直致力于復雜骨折閉合復位微創固定的研究、創新和轉化。他研究的保膝微創治療,讓骨關節炎患者免除了日后關節置換手術的病痛。
張英澤講述,青大附院骨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長期以來,他一直關注著青大附院及骨科中心的發展,并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此次他將青大附院作為唯一的院士工作站點,就是希望在此平臺為島城患者提供優質的診療服務。如今,張英澤已在青大附院開展保膝手術、微創手術多例,島城患者已受益于張院士的創新技術。
“目前我國有2.1億人患有骨關節炎,在65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發病率接近五成,其中女性發病率達57%左右。”張英澤介紹,對于中早期膝關節病變的患者,通常可采用服藥、理療、休息等保守治療方法,但病情仍有加重的可能。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并非只有人工膝關節置換這一個選項。為改善患者生存質量,10年來,張英澤通過微創保膝治療的方法達到緩解疼痛、避免膝關節置換的目的。目前已完成微創保膝,微創骨折手術50余例。
“傳統的治療方法創傷較大,嚴重影響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生物活性及生理特性,不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也不利于患者康復。”張英澤介紹,“微創保膝”新技術手術切口小,風險小,術后無需住院,其花費也僅為傳統關節置換的4%,同時可免除二次手術痛苦。
數十年如一日
推動醫學創新
數十年來,張英澤院士全身心投入醫療科研事業,矢志不渝促進群眾健康,把提高祖國醫療衛生水平當作自己使命和信念,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來,張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圍繞骨折復位固定領域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骨折順勢復位理論。張院士認為,“順勢”理念源遠流長,古代先賢大禹在治水過程中,通過對洪水進行疏導而非單純填堵,此為順洪水之勢。我國中醫治療骨折,如傳統手法復位和“8”字形繃帶固定鎖骨骨折,是骨折順勢治療的雛形。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尤其是對人體解剖缺乏科學的認知,中醫各種正骨術不能有目的地、科學地利用人體各種機械軸線和骨關節與軟組織的運行特點來復位骨折,不能有效維持骨與骨的良好對位,容易造成骨折復位的丟失。
張院士便以現代醫學和科學技術為基礎,提出了骨折順勢治療理論,“順勢”主要體現在順應人體骨與軟組織的解剖特點和生理特性,對骨折進行“順勢”復位和“順勢”固定。
順勢復位固定是骨折微創治療的一種新理論和新方法,也能為廣大骨科醫師提供新的思路。
在醫學創新方面,張英澤始終走在前列。他談到,創新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夙愿,但要經過長期實踐、反復思考、實驗驗證,才能產生創新結果。
醉心科研
勇攀學術高峰
多年來,張英澤執著于骨科醫療事業,堅持臨床、教學、科研、管理“四不誤”。擔任院長期間,張英澤白天忙于管理工作,有時凌晨5點就趕到醫院為患者做手術,至今保持每年300多例手術量。除此之外,他還一直奮斗在科研之路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忙于科研。
張英澤表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病,多發于老年人。日前,其團隊經過研究發現,人體骨骼的差異性沉降(俗稱“不均勻沉降”)是導致整個肢體或軀干骨骼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畸形對軟組織結構造成影響,從而引發不同部位的肢體功能障礙。
張英澤院士在骨科研究中引入力學原理,提出了骨骼的“差異性沉降”理論。“差異性沉降”也稱“不均勻沉降”,是物體受到重力影響而發生的一種力學現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例如,路面偶爾會出現的塌陷,房屋像一側傾倒等,都是“不均勻沉降”現象。
張英澤院士解釋,人體骨骼由于受到重力影響,也會出現“不均勻沉降”。當人體骨骼出現骨質疏松,疏松的部分就可能會在體重壓力之下出現“微骨折”,當這些“微骨折”日積月累,就會造成骨骼塌陷、下沉,關節變形等病變。
在明確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和過程后,張英澤院士團隊提出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手術和脛骨近端截骨聯合平衡可吸收墊片植入手術,微創治療該疾病。目前,該治療方案已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醫院開展了前瞻性研究并在臨床大量應用,取得良好的療效。
德醫雙馨
與患同心贏得信賴
大醫精誠,張英澤醫術上的創新成功治愈患者無數,造福千家萬戶。
張英澤表示,作為一個醫生,最重要的不但要有很好的技術,還必須有更高的醫德,病人把生命交給醫生,醫生就應該把病人看作是一個整體,而不只是單純的疾病本身,要讓病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所以醫生的醫德不只是好的服務態度,在有很好的服務技術的同時,不能帶有任何自己的私心雜念給病人治病,作為醫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重醫德,只有拋開私利、敢于擔當、實事求是、真正為患者著想,才能成為讓百姓信服的好醫生。
經過多年努力,張英澤先后榮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醫生、全國優秀院長、全國優秀教師等多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代表,也是十七屆五中全會唯一一名醫師代表。
此外,張英澤主編主譯學術專著25部,其中《骨折流行病學》、《臨床骨折分型》、《臨床創傷骨科血管損傷學》、《跟骨骨折微創治療》等著作填補了國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