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云太師屯鎮龍潭溝村的蜂農楊奇家里有400個蜂箱,年收入20萬元以上
現有蜂農2072戶,從業人員4000余名,擁有蜂群11.5萬群,占全市蜂群總量的44%……作為北京市養蜂第一大區,密云區大力發展甜蜜事業,累計扶持項目30多個、投入資金近億元,推動了蜜蜂養殖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國家級蜂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綠色無公害蜂產品生產基地、蜂產品深加工基地、西方蜜蜂良種繁育基地和成熟蜜生產基地等基地20個,共有蜂業專業合作組織25個,合作社入社社員1906戶。專職養蜂戶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還助力全區362戶低收入農戶實現養蜂脫低致富。市委書記蔡奇曾經給密云區的蜜蜂產業批過四個字:“蜂盛密勻”。
一家子養蜂40余年 年收入超20萬元
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份,是荊花盛開的季節,也是蜜蜂最為忙碌的時期。密云區太師屯鎮龍潭溝村西頭,蜂農楊奇家的400個蜂箱在小山坡上整齊排列,別看安安靜靜的沒什么響動,但這蜂箱里頭,成千上萬的蜜蜂們正在辛勤勞作,它們不遠萬里從山林里采來花粉釀造成蜜,正在為楊奇一家子創造財富。
楊奇打開其中一個蜂箱,拿出一排蜂巢給北青報記者展示。“你看這蜂巢上有一些封了口的薄膜,這些就是釀造好的,等差不多這一排蜂巢都滿了,就可以把小薄膜割開,放到離心機里搖取蜂蜜了。”說著,楊奇用刀子劃開其中一個小小的蜂巢,晶瑩剔透的蜂蜜立刻從蜂巢中流了出來,讓人垂涎欲滴。
楊奇的父親楊新宇養蜂已經有40余年了。從17歲開始,楊奇就跟著父親一塊養蜂。楊奇坦言,自己全職養蜂,算是掙得比較多的,年收入能有20多萬元,刨去各種開銷,一年還能攢個十二三萬元。三年前,他在村里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還花了15萬元添置了一臺車,前不久又添了一雙兒女。正是這甜甜的蜂蜜,給楊奇一家帶來了滿滿的幸福。
低收入戶直接可免費獲得蜂箱和蜂群
楊奇是北京京純養蜂專業合作社的一名社員。這個合作社的理事長助理王唯伊告訴北青報記者,合作社內一共有800多戶蜂農,其中175戶是低收入戶。對于這些低收入戶,政府直接免費配送蜂箱和蜂群,由合作社給蜂農做技術培訓,最后還以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進行統一收購。
據王唯伊介紹,這個合作社的蜂農養的都是意大利蜂,這種蜜蜂產蜜量高,一箱能產一百多斤,而且蜂蜜的品質好,含水量控制在17%左右。“一般波美度在41.5度以上的就是一等蜜,而我們的蜂蜜波美度能達到42度以上。產品除了直供糧食企業之外,還出口到美國、德國。”有的蜂農兼職養蜂,有的則全職養蜂,蜂農們的平均年收入能有3萬元到5萬元,“這可比種地高。而且養蜂人更長壽,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來養蜂。”王唯伊說。
養蜂也有了大數據支持
密云區太師屯鎮龍潭溝村還建起了一個蜜蜂大世界,這里除了進行蜜蜂及相關產品的知識科普之外,還搭載了一個由中國農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發的養蜂大數據平臺。在這個大數據平臺上,率先試點的10個蜂場位置在地圖上一目了然。蜂場的實時圖像、氣象數據、蜂群管理情況、用藥情況、病蟲害情況、蜂蜜產量、蜂種等信息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見。
王唯伊說,很多蜂農都分布在密云區的山里,路途遙遠,可能管理起來不太方便,通過這個平臺,一方面可以及時看到現場的情況,同時也便于管理。“比如第二天有大風預警,我們就會給蜂農立刻通知下去,告訴他們采取防護措施。做沒做好,一下子就能看見。要是出現病蟲害了,可以指導蜂農進行用藥,用藥情況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通過大數據技術,該合作社每一批次的蜂蜜都能實現可追溯,直接追溯到是哪個蜂農產的。預計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這個大數據平臺將覆蓋到密云所有的合作社社員。
全區蜂產品年產值近1.2億元
密云區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品牌打造等多種方式,助力甜蜜事業。比如,在全國率先推出“蜂業氣象指數保險”,即每群蜂保險費為40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40%,區財政補貼40%,蜂農交納20%),保障每群蜂420元的生產飼養成本,切實解決了養蜂戶的后顧之憂,調動了廣大農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養蜂積極性;通過公司、合作社,將農民組織起來,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融合發展,其中,區4個重點合作社擁有蜂蜜、蜂王漿等生產線9條,生產產品種類達30余種。針對市場需求確定發展方向,建成了集蜜蜂種業、蜜蜂養殖、蜂產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蜜蜂產業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蜜蜂授粉有效促進了全區148.19萬畝闊葉灌叢生態系統和15.3萬畝草叢生態系統的植被更新,并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豐富了密云水庫79條小流域的動植物物種。蜜蜂為全區農作物授粉,直接促進果蔬增產效益超過8.5億元。另一方面,全區年均生產普通蜂蜜320萬公斤、巢蜜113萬公斤、蜂王漿和蜂膠等19萬公斤,蜂產品年產值近1.2億元。農旅結合、文旅結合成效顯著,2018年,合作社養蜂科普基地、蜂業旅游觀光基地等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億元。
農民增收效果也十分顯著。密云區兼職養蜂農戶養蜂年純收入3萬元以上;專職養蜂戶養蜂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通過發展蜂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退耕禁養農民的轉移就業和增收問題,使部分放牧農戶成功轉型為養蜂戶。全區362戶低收入農戶實現養蜂脫低致富,為全國養蜂扶貧工作樹立了標桿。密云區養蜂脫低模式也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文并攝/記者 蔣若靜)
相關新聞
自8月5日以來密云地區出現多次強降水天氣過程
密云水庫水體面積達1999年以來最大
據北京市氣候中心消息,2019年8月5日以來,密云地區出現多次強降水天氣過程, 對密云水庫蓄水十分有利。據我國GF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19年8月15日密云水庫水體面積約148.7平方公里,較2018年7月26日水體面積增加約10%,為1999年以來最大。
氣象部門監測顯示,2019年8月5日、8月9日、8月11日,密云地區均出現明顯降水天氣過程。據統計,8月5日至15日,密云水庫上游匯水區所有氣象站點平均累計降水量為97.1毫米,其中國家級氣象站湯河口和上甸子平均累計降水量為79.9毫米,較常年同期的52.8毫米偏多5成。
氣象部門利用我國GF-4衛星資料對2019年8月15日、2018年7月26日密云水庫水體面積的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8月15日密云水庫的水體面積為148.7平方公里,較2018年7月26日的135.2平方公里擴大了13.5平方公里,增加率約10%。
利用1984-2019年的長時間序列衛星資料對密云水庫水體面積變化的監測結果顯示,近36年密云水庫水體面積在56.4至161.1平方公里之間變化,平均值為104.3平方公里,其中1997年最大,為161.1平方公里;2004年最小,為56.4平方公里。自2016年開始,密云水庫水體面積呈增加趨勢, 2019年8月15日水體面積達到148.7平方公里,為1999年以來最大。
據了解,密云水庫于1958年開建動工,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素有“燕山明珠”之稱。水庫蓄水的突破主要得益于“三增一減”,“三增”即南水北調向密云水庫輸水,流域內其他水庫向密云水庫輸水以及密云水庫流域的降雨產流,為水庫增加來水;“一減”即供水減少。自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南水擔負了城區七成飲用水的供水任務,密云水庫的供水壓力大大緩解,基本停止了向懷柔水庫輸水,每日向北京市水源九廠的供水量也大大減少。
此外,為了節約水資源,密云長期實行大規模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并取消大水漫灌的模式,積極推廣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設施。為了保持水庫水質,近年來密云區還大力清潔庫區環境,實施了退耕禁種、畜禽禁養、清退庫中島、圍網及庫濱帶建設、治污治臟工程、源頭治理工程六大治理工程,并組建了保水隊伍,保證密云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記者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