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即墨市北安街道宋化泉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見到了當年解放軍的臨時“據點”,這是村民陸知升家的三間屋子。至今,在他家房子上,還保留著戰爭的痕跡。“你看,這個墻上的坑就是當時子彈打的。”81歲的陸知升指著一處至今未翻新的外墻介紹說,由于后期房屋翻新,大部分經歷過戰爭的地方已經看不到了,僅留了這處外墻。
解放軍圍攻上疃時,周圍村莊都被炮火所覆蓋,陸知升家在村最東頭,是村莊離上疃最近的地方,由此成為解放軍構筑碉堡的最佳位置。
陸知升說,當時解放軍勸說他們全家撤退,但陸家人口多無處可去。于是,解放軍和陸家13口人都留在了這個家里,解放軍在最東頭的三間屋,并利用東屋的有利位置射擊,而陸家13口人則住在東西屋連接處。
如今,當年解放軍作為碉堡的陸家東邊三間屋子,被居住在此的陸知升侄子翻新。陸知升帶記者們來到他現在居住的屋子里,一邊比畫一邊說,“這里就是當年我們全家13口人躲的地方,那時候屋還沒這么大。”
“當時,解放軍就在東屋架上機槍射擊,我在這個屋里都能聽見。”陸知升說,打完仗后,他去東屋墻角上,那里盡是子彈殼,“一抓一把”。除了激烈的戰事,陸知升印象最深的是解放軍日常的片段。“我啥記不清,也能記清解放軍同志給我們家送了兩次餅子。”陸知升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敵軍是從他們嘴里搶飯吃,然而解放軍剛一到他們家,就送給他們吃的,送的還是平日里很稀罕的餅子,這讓全家人很是感激。在他看來,解放軍多次給他們家送吃食,陸家才得以生存。
陸知升家門前至今留有一條七八米寬的大溝,他告訴記者,以前溝沒修葺時更寬,這條大溝直通上疃,是解放軍進攻上疃的主要渠道。“那個時候,上疃周邊非常開闊,如果地面攻擊敵人很容易發現,這條溝起到了掩體作用,解放軍都是通過這條溝一路行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