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啟動了垃圾四分類社區試點,歷城區名輝豪庭社區的千余戶居民開始了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分類的垃圾回收方式。干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別進行末端處理,而濕垃圾可以直接在小區內就地處理,將垃圾變為營養土。記者了解到,該小區是濟南首個生活垃圾四分類試點社區,也是全省最大的垃圾分類社區。垃圾分類剛剛試點,名輝豪庭社區的居民還在適應階段。22日,記者在市民孫先生家中看到,不同顏色的干濕兩個垃圾筒格外顯眼。“現在我們家正在實行垃圾分類。”孫先生說,“果皮和吃剩的菜扔到濕垃圾桶里,其他的廢紙等屬于干垃圾。還有其他的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也都統一放起來了。”對于孫先生來說,從家里實現垃圾分類之后再扔到樓下垃圾桶里,這樣的分類生活已經逐漸成為常態。和他一樣,小區里的其他居民也正在慢慢適應垃圾分類。“以前都往一個桶里扔,現在小區是試點,而且垃圾分類也是大勢所趨,所以聽了工作人員的宣講,垃圾桶前又有督導員指導,現在垃圾分類的意識也在慢慢提高。”小區居民表示。
記者了解到,前期社區居委會、物業等工作人員對垃圾分類進行入戶宣教,居民自愿帶頭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現在正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社區的垃圾分類已經逐步步入軌道。
“名輝豪庭社區是濟南首個做到垃圾四分類的社區,現在做得很好了,下一步將進行全方位推廣,讓其他社區學習。”濟南市城管局相關人員表示。據了解,在8月18日的電視問政中,濟南市城管局局長、黨組書記王道忠表示,濟南垃圾分類建設將四步走,同步進行分類,同步進行分別投放,同步進行分別儲運,同步進行分別處理,推動末端處理建設倒逼前端。基本上到2020年上半年,能達到住建部關于垃圾分類的要求。
他山之石
浙江:垃圾分類“省標”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據浙江日報消息,8月21日,浙江省建設廳發布《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這是全國首部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省級標準,將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浙江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標準》統一了分類設施的標志和顏色,明確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的操作規范,細化到不同分類垃圾的投放、運輸車輛配置、裝載方式、裝載標準和運輸要求,每個垃圾投放點、集置點的設置、擺放規定,以及每種分類垃圾宜采取的處理工藝及方式等,涵蓋垃圾分類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此前,浙江省已制定頒布了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兩部管理辦法,杭州、寧波等也出臺了相關條例。但從全省層面看,垃圾的類別、標志、品種、投放、回收等具體標準不統一、不完善,導致垃圾分類工作依據不足,成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瓶頸。
《標準》中對于垃圾分類,采用簡單易懂、方便操作的“四分法”,即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除“四分法”外,《標準》還針對大件垃圾、園林垃圾和裝修垃圾作出了分類投放、分類處置的具體規范。例如,大件垃圾投放時不應采取任何形式的拆解、處理,應單獨存放,處理時優先考慮再利用;裝修垃圾則按可回收利用和有毒有害兩種進行分類投放等。
上海:一個半月查處垃圾分類案件1279起
《上海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一個半月來,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教育勸阻相對人15591起,責令當場或限期整改10539起,依法查處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案件1279起。
從案件類型分析,未分類投放案件236起(占案件總數61.9%,環比上升18.6%),未設置分類容器案件128起(33.7%,環比下降20.5%),隨意傾倒堆放生活垃圾案件5起(1.3%,環比上升0.3%),未分類駁運案件4起(1.0%,環比上升0.7%),建筑垃圾和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案件2起,擅自從事生活垃圾經營性收運案件2起。
從問題類型分析,亂倒垃圾、混合駁運的問題較為突出。8月上半月,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檢查投放環節各類單位15927家,發現問題2510個。其中未分類投放問題1089個,未設置分類容器問題762個,隨意傾倒堆放生活垃圾問題104個,未分類駁運問題60個,此外,容器標識不規范問題495個。
延伸閱讀
小區濕垃圾就地處理“變廢為寶”
居民分揀出來的濕垃圾在這里就地處理變成有機肥。
垃圾桶旁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指導居民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如今已成為市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22日,記者來到了歷城區全福街道的名輝豪庭社區,這是濟南市首個做到垃圾分類的試點社區,也是目前山東省內最大的實行垃圾分類的社區。在這里,垃圾的“四分類”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從居民家到社區里
干濕垃圾各自有“家”
孫先生是名輝豪庭社區的一位居民,在他的家里,擺著兩個垃圾桶,分別套著不同顏色的塑料袋。“這個灰色塑料袋里裝的是干垃圾,黑色塑料袋里裝的是濕垃圾。”他指著兩個桶說,自己家已經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了,平時會養成習慣把不同的垃圾放到對應的垃圾桶里。記者注意到,在孫先生家的垃圾桶里,西瓜皮、蘋果核等和用過的紙巾、廢紙等分別被放置到了濕垃圾桶和干垃圾桶里。
孫先生將干垃圾和濕垃圾分別打包,準備丟到樓下的垃圾桶里。“樓門口就有三個垃圾桶,兩個是放干垃圾的,一個是放濕垃圾的。”孫先生來到垃圾分類投放點,兩個灰色的垃圾桶上標注了“干垃圾”,一個綠色的垃圾筒上標注了“濕垃圾”。“您好老師,您這垃圾袋里面是果皮嗎?”孫先生剛準備將西瓜皮等濕垃圾扔入綠桶內,就被垃圾桶邊一位身穿藍色馬甲的工作人員叫住了,在得到了肯定的回復后,孫先生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將濕垃圾放到了綠色垃圾桶里。身穿馬甲的工作人員是社區垃圾分類的督導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個垃圾桶邊進行監督和指導,幫助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通過前期的入戶宣教活動,居民逐步有分類意識了,現在已經有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居民做到了垃圾分類,知道怎么分了。”負責名輝豪庭垃圾分類項目運營的經理黃磊告訴記者。據了解,自8月16日開始,名輝豪庭社區垃圾四分類開始運行。社區組織志愿者進行入戶宣傳,發放宣傳冊、垃圾桶和垃圾袋等物品,指導社區居民如何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進行投放。目前共設置干濕分類垃圾桶43處點位,100余個垃圾桶。
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分別投入智能回收機
除了干濕垃圾分類點外,名輝豪庭社區還設置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智能回收機。小區居民可以把家里的報紙、書本雜志、紙殼、易拉罐、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及電子產品、廢電池、過期藥品、廢舊燈管等有害垃圾放入回收機內。
王女士已經是智能回收機的老用戶了,從去年智能回收機剛在小區投放開始,她就一直使用到現在。今天,她拿了一包捆好的廢紙殼、一袋子塑料瓶和一袋子易拉罐瓶前來投放。王女士熟練地拿起手機微信掃屏幕上的二維碼,登錄之后頁面上就顯示了有報紙、塑料瓶、紙殼、書本雜志等各種分類,她在屏幕上點擊廢紙殼,頁面上顯示著現在廢紙殼的價格是每公斤0.8元,確認之后,一張條形碼出來了。王女士將條形碼貼到廢紙殼上,并投到了垃圾桶內。顯示屏上顯示出稱重的重量,并自動算出了錢數。“從這個機器去年來到小區,我就已經開始用了,現在這些家里的廢紙殼、塑料瓶都攢起來,扔到這里面。”王女士向記者展示了手機上的賬戶,“特別好用,又干凈又方便,現在我已經賺了692元了。”
黃磊說,目前小區居民的使用情況非常好,使用率也很高,居民也比較認可。“現在小區里有5組機器,一天能達到500公斤左右。”
小區配專門設備處理
濕垃圾就地變成有機肥
小區里的垃圾怎么處理?黃磊介紹,干垃圾由環衛部門送到焚燒發電廠,可回收垃圾送至分揀中心打包后送到各類再生資源回收廠,有害垃圾收集暫存后送到專業處理企業,而濕垃圾可以直接在小區內進行處理。“小區里配備了一臺濕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可以將垃圾變為營養土。”
在小區門口的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中心,記者見到了這個能將濕垃圾“變廢為寶”的機器。“這個就是處理廚余垃圾的就地化處置設備,可以對濕垃圾進行全部自動化的處理。”黃磊說,廚余垃圾到了這里可以實現自動升降,經過螺旋進料之后會進行自動破碎,破碎之后分揀,將一些沒有徹底分類的塑料袋等通過自動分揀裝置分揀出來。
黃磊介紹,挑出來的全部濕垃圾進入好氧發酵罐里,進行微生物的好氧發酵,經過24小時的發酵最終會形成有機化肥,也就是營養土。“這些營養土可以作為園林綠化的肥料,用在小區里或者周邊的園林綠化當中,這樣就做到了濕垃圾的就地處置。”據了解,設備日處理能力3噸,目前的濕垃圾日處理為0.5噸。
“這是濟南首個濕垃圾現場處理設備,如果有合適的小區也會進行推廣。”濟南市環衛科研所工作人員竇穎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