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經十路進行15年來首次大修。25日凌晨,齊魯晚報記者來到施工現場蹲點,記者在現場看到,各種“黑科技”新設備新工藝大顯身手,不但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而且更加潔凈環保。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劉飛躍攝
8月18日起,經十路開始進行道路路面和井蓋綜合整治提升,這是通車15年來的首次大修補了。25日凌晨,齊魯晚報記者蹲點經十路施工現場,本次整修采用了一些新工藝,銑刨機首次大規模應用,地熱再生工藝更加節能環保。
25日凌晨,經十路整修現場各種新設備新工藝上馬。
多項“黑科技”
首次大規模應用
24日22時30分左右,一場急雨讓省城倍加涼爽。但是對于道路整修施工來說,下雨并不是好事,工人們需要盡量加快施工進度。好在這場急雨只持續了半小時就停了。
“轟轟轟……”23時許,經十路與山師東路交叉口,伴隨著機器緩慢移動,原來有些不平的路面被刨起,廢渣通過懸臂運轉進入小型渣土車,旁邊兩輛霧炮車加足馬力噴灑水霧,施工現場幾乎沒有撒漏。
這臺類似于聯合收割機的機器叫銑刨機,機器底座上安裝水洗刀,水洗刀高速旋轉后把老瀝青路面刨起來。“每次刨銑的寬度是兩米,而且精確度非常高。水洗刀銑刨后直接灑水,能起到降塵效果。”施工負責人介紹。
從8月18日起至今,經十路整修已過一周,工期緊,任務重。施工負責人說,之前整修路面施工效率低,但是這次用了大型銑刨機,一次就能夠銑刨兩米,再往上鋪瀝青就方便很多,而且非常平,接縫也好。
“這是大型銑刨機在濟南的首次大規模應用,平時用來修高速公路,從目前來看效果很好,用了這臺大型銑刨機后,施工速度、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我們估算施工效率能夠提高50%以上,為盡快完工、還路于民提供了保證。”施工負責人強調。
而經十路槐蔭段兩側輔道則采用了“整形就地熱再生技術”,該技術也是首次在濟南城區道路大面積使用,此前主要應用于高速公路施工。路面加熱再利用,路面不銑刨,無廢料,節能環保,施工速度快,較普通的銑刨攤鋪技術施工效率提升了1至2倍。
老井蓋到了使用年限,工人用機器和手把它們摳出來。
彈性施工
交通不斷流
經十路是濟南市東西主干道,為確保出行不受影響,快車道施工避開早晚交通高峰,采取平峰和夜間施工;輔道則根據車流情況采取彈性施工。
經十路與山師東路是個大路口,雖然時間已接近凌晨,但是來往車輛非常多。施工負責人介紹,“晚上一般都是9點開始施工,但是9點到11點車流量也不小,所以這兩個小時一般都是進行局部施工。”
23時之后,隨著路面上的車逐漸減少,施工人員會一步步地把圍擋往路中間挪,而且隨時根據車流量的情況進行調整。“23日晚上我們進行的是北半幅施工,24日晚上我們再進行南半幅施工。彈性交通組織,不能讓交通斷流。”
東西向車流能夠暢通無阻,南北向車流以及附近的醫院等單位的車也能及時通過,其中有專人在人行橫道處引導路人,專門設置通行護欄。“對于救護車等應急車輛,我們都是及時放開通行。”該負責人說。
25日凌晨1點,工人們在施工間隙休息和吃飯。
鋪瀝青前
至少經三道工序
23時30分,多位施工人員正用設備摳三處老井蓋。這三處老井蓋是15年前安裝的,為混凝土結構,因為使用年限已到,需要換成新型的井蓋。工人需要使用專用設備先把井蓋四周打磨干凈,然后用手把四周的土仔細地捧出來……
現場施工負責人表示,施工過程中需要多次精細找平,確保井蓋與周邊道路嚴絲合縫、平穩順接。“可以說,井蓋都是‘摳’出來的,新型井蓋以后可以隨時進行修補,要比之前方便了很多”。
記者了解到,新型井蓋支承底面與井座支承頂面由原鑄造后用橡膠圈找平改為車床精加工,井蓋關閉后嚴絲合縫,避免了因橡膠圈磨損、老化等引起的井蓋異響問題。統一規范井蓋標識,更易識別和追溯,表面采用波浪花紋,既提升防滑性能,更簡單美觀。
除了精心雕琢井蓋,路面的整修也是用了繡花功夫。用銑刨機把老瀝青刨起來后,地面會形成長方形的凹槽,隨后多功能裝載機再次進行清掃。機器掃完以后,就是人工用掃帚清掃。清掃完畢后需要晾一個小時,然后刷上結合油,最后鋪上瀝青。
也就是說,在上瀝青前,需要至少三道工序。施工負責人解釋,“為了保證新老瀝青的結合程度,這些‘大老粗們’必須拿著掃帚清掃得特別干凈。開個玩笑說,就算自家的院子,他們也未必這么個打掃法,這是粗人干細活。”
“不同路口有不同的方案,比如公交車比較多的路段,我們除了用SMA外,還添加了抗車轍劑,這樣能夠延長路面將來的使用年限。”施工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