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這些書法名家的作品和字體,如今可以在鍵盤上“打出來”。近日,“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工程精選了100多位中國歷代書法名家作品開發成電腦字庫,由中國書法家協會負責開發字體的遴選和質量審核,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負責字庫的開發工作。
展覽面向社會首次發布了12款字體,包括王羲之行書、顏真卿楷書、柳公權楷書、蘇軾行書、米芾行書、文征明行草、王鐸行草、爨寶子楷書、魯迅行書、沈尹默行書、啟功行楷、劉炳森隸書。除字體展示外,還展出了真跡、拓片和書法家們的審查及修改過程。
“許多書法家留下的字并不多,如王羲之只留下了1900多個字,篩選過后,能夠留下來做字庫的字只有1500個到1800個之間。”方正字庫設計總監仇寅介紹,要做到有9879個字且風格統一的計算機字庫,需要進行大量的補字創寫。因此,字庫的開發工作歷時一年多,每一個字體都經過了多次修改。
此次展覽中,文字還作為設計元素進行展示。比如劉炳森的隸書,溫馨雅致,把字用在點心包裝盒上再好不過;沈尹默的行書瀟灑飄逸,放在酒瓶上別有韻味。同時,還展出了一些電子應用。“寫字先生”APP讓用戶無需文房四寶,在手機上就可臨摹書法家們的字,而“字加”小程序則可以讓用戶輸入的內容轉化為書法家的字體。(記者 陳雪檸 實習生 陳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