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基層減負年。在基層調研基礎上,大眾日報刊發了多篇基層減負主題的報道。近期,《這樣的限期完成合理嗎》等報道引起熱議,不少基層干部在網上吐槽:這還有幾天時間呢,你沒見過更奇葩的“限期完成“呢!
(1)網友吐槽
——周五下午5:20分,我收到上級業務部門通知,要求報送本年度享受xx補助人員的電話號碼。問題是:兩個月前交給他們的審核表上就有這部分人的電話號碼。
——類似事情太多了,我們這有更荒唐的:晚上9點微信群里發通知,要求晚上12點之前統計全縣所有群眾家里裝閉路電視和衛星天線情況,還得是電子表格。
——周五快下班的時候,上級部門來電話,周一早晨上班報個材料過來。你們不用加班,該休息休息,周一準時上報就行,沒上報的全縣通報批評。
——11點20發的任務,下午1點半之前報;上午11點半下的通知,12點上報。
——通知還沒下來,督導組已經來了。
——下午下班前通知,第二天上午要結果。有時上級要求統計幾萬人的數據,一個小時就要結果。
——晚上八點下通知,第二天早上八點要。
——5點通知,6點要材料,經常這樣。
——接到通知的時候,整改最后日期都過了!
……
(2)“奇葩”怎么產生的?
出現這么多奇葩的“限期完成”,網友分析有以下原因:
——“研究研究”用時較多:省里部門下通知要求一個月內完成,發文的時候就過去3天了;文件到市里,市級部門看看研究研究再下文件,一個星期;縣里收到文件以后再研究研究,一個星期又過去了,到了鄉鎮剩七天左右。有的時候領導出差還不能及時圈閱。
——責任不清:鄉鎮就是個大鍋,啥都往里倒。機構改革還任重道遠。數據不共享:業務部門有相關數據,還要再布置任務核查統計上報,為啥不數據共享?還用老辦法。
——缺乏調研,對基層實際不了解:工作不能總是一拍腦袋就往下派。要多調研,了解基層實際。
——下發通知工作失誤不問責:縣區拿到通知文件的時候是七月初,然后根據上級文件制定完成本縣區工作方案是7月15日,工作完成時限在8月15日,結果方案下發時間是8月10日。從制定完成到下發到鄉鎮中間空了20多天,卻沒有問責!
一句話:發通知的拍腦袋,接通知的跑斷腿;整天忙忙碌碌,回頭看無用功太多。
(3)明確職責,避免責任層層下移
基層是各項政策落實見效的關鍵環節,任務多、負擔重,不少基層干部認可、接受,他們不愿意接受的是工作的無序、責任的不清。
今年7月,山東下發《關于明晰縣鄉職責規范“屬地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發布“屬地管理”清單指導目錄,明確縣鄉職責分工。其中指出長期以來,“屬地管理”作為一種工作方式,在明確責任、推動落實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簡單以“屬地管理”名義把責任層層下移、搞“降格落實”“懸空落實”的問題,造成基層不堪重負、干部群眾反映強烈。
為防止縣級職能部門擅自將職責任務交由鄉鎮(街道)辦理,《意見》規定,建立交辦事項準入機制,確需交由鄉鎮(街道)辦理的臨時性、階段性職責,可簡化相關程序,由縣級職能部門作出專項說明,并明確主體責任、配合責任、辦事流程、完成時限、保障措施等,書面征求鄉鎮(街道)意見,經同級機構編制、司法行政部門審核,由縣級黨委政府批準后實施。縣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交由鄉鎮(街道)辦理的事項要給予相應經費、人才、技術保障,并通過現場培訓、網絡培訓等多種形式加大指導培訓力度。
此外,記者了解到山東個別地方在全市層面使用政務辦公系統的基礎上,從PC端延伸到移動端,推廣使用政務移動辦公系統,除個別機密文件外,多數文件可手寫簽批。如此以來,就能留出更多時間作扎實的工作。
另外,建議上級部門建立資料庫,這樣一般情況就不需要基層重復上報了。如果能夠經常開展調查研究,熟悉基層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也能給基層減少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