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調要有針對性采取改進措施并加強溝通協調,德州市發展改革委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單位,堅持高質量完成國家、省重要工作指示,及時落實各項政策文件精神,做好組織管理工作,在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體系建設有序推進
“近年來,《德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德州市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德州市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等70余項信用制度文件相繼出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德州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邵清澤坦言,德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制度框架已初步搭建完成。
數據平臺支撐作用日趨明顯。按照“一網三庫一平臺”的規劃建設思路,德州市搭建了信用數據支撐平臺。一是建設“信用德州”官方網站。作為公共信用信息公示、信用政策法規發布、信用成果經驗宣傳的主陣地,日訪問量達到2萬余人次,累計訪問量達2765萬人次,成為全市最活躍的門戶網站之一,起到了很好的政策、輿論宣傳作用。二是建設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自然人三個數據庫。目前已為全市65萬法人(含個體工商戶)、1000多非企業法人、620萬余自然人建立信用檔案。同時為教師、醫生、護士、運輸從業人員等重點人群建立信用檔案,并將相關信息匹配至主體信用檔案。三是搭建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目前已累計歸集各類信用信息1.3億余條,開通市直賬號172個,縣市區管理員賬號13個,縣直部門賬號719個,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達到7萬余人次,可提供信用核查、打印信用報告、歸集信用信息、開展信用監管、實施信用聯合獎懲、信用修復、信用承諾等服務。
信用聯合獎懲應用初見成效。德州市開發并完成了信用聯合獎懲系統,為市、縣兩級授權用戶921個。目前,已經將國家共享的40余萬名失信被執行人、1354例嚴重違法失信企業、7000多家重大稅收違法企業、16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失信主體、274家安全生產失信主體、5000多家海關嚴重失信主體列入聯合懲戒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自2018年底系統上線以來,累計實現查詢67306人次,實施聯合獎懲4329人次,其中聯合激勵4121人次,聯合懲戒208人次。
用信意識逐漸形成。一方面,信用核查意識逐漸形成。2017年德州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和人行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在開展行政審批、申請上級資金和政策扶持、評先樹優等工作中查詢和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截至目前,德州市委組織部、政法委、稅務局、市場監管局、婦聯等多家單位已累計申請信用核查1萬余人次。德州市審批服務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民政局等已提出將信用核查嵌入其業務系統的需求,目前正在對接,“逢辦必查、逢報必查”的信用應用格局已逐步形成。另一方面,珍愛信用的意識逐步形成。近3年來,德州市發展改革委信用管理科累計受理因投標、資質審查、項目申報受限制而進行的信用修復145件,2019年以來共完成修復59起,修復申請人數和頻次有較明顯增加。
信用建設氛圍日益濃厚。德州市發展改革委與德州市電視臺合作組織開展“百企共建信用”活動,為180余家信用共建企業授牌,簽訂信用共建宣言;組織全市500余名市民、機關人員參加“全國信用建設萬里行德州站”健步行活動;在德州日報、德州晚報開設了信用建設宣傳專欄,定期刊發信用建設大事件、信用知識、信用政策解讀等文章;開通了“信用德州”微信公眾號、做到隨時可查信用、可用信用,進一步提高了全民信用意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氛圍日益濃厚。
“雙公示”成效顯著
“我市于2016年初,以市政府辦公室名義印發《德州市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該項工作。”德州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洪玉介紹,2016年5月“德州市雙公示信息提報、公示系統”開發完成,實現了市縣數據標準化報送和數據提報、公示的一體化、同步化,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雙公示”工作有成績。2016年11月份,德州市編制、公示了全市“雙公示”信息目錄,并于2018年2月份和2019年7月份對目錄進行動態更新。2017年底實現了與省平臺的前置機數據共享,2018年3月份將“雙公示”平臺并入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2018年、2019年將“雙公示”工作納入全市協同發展綜合考核。2019年對“雙公示”系統進行安全加固,通過等保三級測評,確保信息安全。截至目前,德州市共歸集“雙公示”信息486338條,其中許可436560 條,處罰49778條。
“雙公示”工作有創新。伴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服務局成為集中、一站式提供審批服務的窗口部門。但伴隨許可事項的調整和集中,審批服務局面臨許可信息提報窗口分散、提報數量較大、信息在業務系統和雙公示系統重復錄入等具體困難,增加了窗口工作人員負擔,降低了工作效率。為此,德州市發展改革委與市審批局多次溝通,探索建立了審批服務系統和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自動交換,通過比對系統數據要項,對審批服務系統進行較小改動,實現了業務辦理端行政許可信息的自動獲取。目前,技術測試和系統改造已完成,正在進行批量數據測試,待測試完成后便對市縣兩級審批服務系統進行業務培訓,屆時將全面實現行政許可信息的自動獲取。
“雙公示”工作有潛力。高洪玉認為,“雙公示”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德州市將根據國家、省的相關部署和決策,積極行動、強化落實,充分挖掘“雙公示”工作的潛力并把這項工作做實、做細,為德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夯實基礎。高洪玉表示,機構改革對“雙公示”工作產生了一定的階段性不利影響、要引起重視,自然人“雙公示”信息工作需要國家進一步明確標準,社會信用系統與企業信用公示系統存在數據不統一的問題也需要國家、省、市進一步加大溝通力度,盡快實現雙方數據處置的同步化。
瞄準便民惠企
“今年是德州市信用建設實施的關鍵期,我們的工作重心將由基礎建設向便民惠企應用轉移。”邵清澤表示,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逐步推進、完善,信用建設將會對市民的生活、企業的經營生產深遠的影響,“而我們的目的,就是便民惠企”。
推進市民個人誠信分建設。著手設計市民誠信分指標體系,出臺個人誠信分實施細則,依據市民信用分設計“信易批”“信易貸”“信易行”等便民惠民服務。
建立企業法人信用監管系統。建立全市重點行業領域信用評價管理系統,在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土地出讓等領域開展信用評價。
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國家認可的信用服務機構是開展信用修復、實施信用評價的必要服務主體。”邵清澤指出,德州市將按照國家信用建設統一部署,規范引入符合要求的信用服務機構,開發本地信用應用產品,提供信用服務,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建立審批服務用信系統。一方面,在審批服務領域探索開展信用承諾替代制,進一步簡化服務程序,提高服務效率。另一方面,建立踐諾監管系統,對政府機關和各類主體的承諾履行情況進行事中事后跟蹤,并計入主體信用記錄。此外,德州市發展改革委將積極推動實現信用平臺與審批服務平臺的系統對接,實現信用核查的審批前置和聯合獎懲信息的全過程覆蓋。
“8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對山東省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評估,德州、聊城兩市代表山東省參加評估。經過在線調查和實地評估,評估組對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評估活動圓滿完成。”邵清澤告訴記者,德州市將以本次評估為契機,“以評促建”,對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短板逐一剖析,有針對性的制定解決方案,努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