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店鎮寅洞村,“生態橋”治理工程將桃木枝葉變成肥料。記者 吳寧 攝
對污染源建立臺賬,設立專職環境網格員;推廣“生態橋”治理工程……北京平谷區在全區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工作,找準污染源,集中治理突出問題。昨日,平谷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提前啟動秋冬季藍天保衛戰,全區持續深化“一微克”攻堅行動,確保完成秋冬季攻堅目標。
環境網格員每日巡查找問題
金艷云是平谷區興谷街道一名網格員,每天一早,她都會去自己負責的商戶巡查,發現環境問題時,她會通過手機軟件記錄下來并拍照上傳,第一時間解決。除了餐飲企業,金艷云管轄范圍內還有汽修、快遞等20多家商戶,一年來,金艷云通過巡查發現的問題有2000多條。
網格管理是平谷區興谷街道在大氣精細化治污方面的一種體現,轄區將餐飲商戶、工業企業等19大類1427處污染源,建立臺賬并在網格化管理信息平臺上進行地圖展示。將轄區劃分為23個網格,除了網格長外,還設立了專職環境網格員22人,制定大氣治理職責清單,配備手持終端每日不定時排查,實現及時巡查—上報—分解—處理。對于當場難以處理的問題,由網格平臺迅速通知興谷街道綜合執法中心,調派下沉的區職能部門人員2小時內解決。
同時,對四類主要污染源精準管控,取締露天燒烤、大排檔;對餐飲企業進行油煙檢測,不合格責令整改;現場查處、勸返高排放車輛;緩解遏制揚塵污染;對各類燃燒進行管控。
鐵腕治污之下,興谷街道空氣質量有了明顯提高,PM2.5平均濃度全區各鄉鎮排名實現了從2017年6月的末位,到2018年6月首位的巨大反轉。今年截至8月20日,全年PM2.5平均濃度為41.6微克/立方米,較上年同比下降23.7%。
搭建“生態橋” 廢枝爛葉變化肥
平谷大桃種植面積22萬畝,解決了全區10萬人就業問題。但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果園每年產生大量的廢棄枝條和落葉落果,農業廢棄物焚燒、亂堆亂放現象嚴重,對大氣造成了嚴重污染。
平谷區劉家店鎮黨委書記劉曉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平谷區果樹產生的枝條、落葉等廢棄物30萬噸,除去水分,至少含有20萬噸有機質,“一般60%百姓用于燒柴取暖做飯,40%亂堆亂放,也就是焚燒12萬噸有機質,據統計,能產生486噸PM2.5,成為影響大氣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治理“樹枝子”問題,平谷區采取“種—養—沼—加”模式,將農業廢棄物先經過粗加工粉碎,然后與養殖業廢棄物糞便一起發酵殺菌,再經過沼氣池反應,最后加工成細顆粒的有機肥,經權威部門的檢測,這樣制成的有機肥,有機質含量達79%,比國家標準還高出近30個百分點。
平谷區2017年實施“生態橋”工程,政府“搭橋”,由劉家店鎮寅洞村提供土地,建立“生態橋”試點基地,形成樹枝收儲、粉碎加工、混配發酵、灌裝兌換“一條龍”運營。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還推出了1噸樹枝換1噸有機肥的獎勵政策。
農戶張浩友說,自己每天把樹枝送到“生態橋”工程總站,有多少送多少,年底就知道能換多少有機肥了。張浩友說,他家種了10畝大桃,上交樹枝,換成有機肥后,“好使,土不硬了,桃更甜了。”(記者 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