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灘治安派出所民警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前工作。記者 海沙爾 攝
19時,中山東路外灘,江風習習,華燈初上,游人愜意。今年暑期,上海外灘日常人流量逾40萬,晚間高峰瞬時人流量近4萬。
人越多的地方,秩序越難管,案件越易發(fā)。但這個暑假,外灘區(qū)域扒竊類案件接報數同比直降90%,常常一連幾天一起扒竊案都沒有,工作多年的老民警直言:“放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
“智慧公安”帶來思路變
“以前一個月的‘110’接警,光扒竊類就100多個,最多時一天就接報10余起。”外灘治安派出所所長劉海波說,以前暑假、節(jié)日等人流量高峰,報案做筆錄甚至要排隊。
地標景點、人潮涌動,外灘受扒竊團伙“青睞”不奇怪。打擊和防范扒竊類案件,曾是長期困擾派出所的難題。“顯性用警”是辦法之一。派出所讓全副武裝的民警駐守發(fā)案率高的重點區(qū)域,加大巡邏力度,“讓扒手們不敢來”。但警力畢竟有限,有警察在的地方案發(fā)數下降的同時,其他區(qū)域的發(fā)案數水漲船高,“扒手們跟警察打游擊,不斷轉移作案陣地,防不勝防”。“便衣反扒”隨即跟上,“混”進游客中,一旦尋獲形跡可疑的扒手,全程盯防,只要扒手作案,當場抓獲。
反扒民警打掉過多個扒竊團伙,但案發(fā)趨勢仍未徹底遏制。民警實話實說:要在數萬人中搜尋到扒手身影,猶如大海撈針。
打擊扒竊犯罪之難,關鍵之一在法律規(guī)定的“人贓并獲”。著裝民警上陣能震懾犯罪卻難打擊犯罪;便衣反扒必須全程盯防,“敵不動我不能動”,打擊成本太高。而且扒竊犯罪大多團伙作案,一旦得手立即轉移贓物,警方很難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
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中心,一套集成視頻采集、軌跡追蹤和信息分析等功能的智能系統(tǒng),成了大客流下打擊扒竊的重磅武器。在街面安防系統(tǒng)的“視線”里,盜竊犯罪全程一目了然,財物轉移軌跡清清楚楚,一條完整的犯罪證據鏈就此固定,民警鎖定嫌疑人軌跡后,直接“甕中捉鱉”。
改變的不僅是設備,更是破案思路。從茫茫人海到無限視頻,如何鎖定扒手蹤影?“我們通過追蹤和分析被害人活動軌跡,由果致因,倒追出扒手的作案軌跡。”劉海波說,通過視頻固定作案證據后,系統(tǒng)會自動搜集扒手的相關信息,只要探頭捕捉到扒手身影,系統(tǒng)會自動報警,信息會同步推送給民警,民警就能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將其抓獲。“最快的一次,晚上接到報案,第二天上午扒手剛到外灘就被我們抓到了。”
打擊是最好的防范。民警通過對接報案件的梳理分析,尋找扒手在外灘出沒的規(guī)律,科學設置視頻巡邏重點區(qū)域,再結合警力現(xiàn)場固守布防,“一抓一個準”。在每天40萬人流量的情況下,如今外灘區(qū)域每天110報警量降至約40起,其中警情類報警不足5起,扒竊類報警一個月僅10起左右。
層層請示不如按圖索驥
每天40萬人潮,多少警力能管好?“藏”在外灘江堤下的外灘治安派出所,滿打滿算134人。
高效率源自科學的指揮調度。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一張表格:按照時間、客流和車流分類,對應不同的措施和警力安排。
19時許,外灘濱江區(qū)域客流量達到1.5萬人左右,中山東路的車流漸漸退至5成以下。提取三項“關鍵數據”后,當天值班的指揮員立即在這張表格里找到對應的工作措施:5、6號通道口及5、6平臺的民警上崗,對通道采取“5上6下”的單向限流措施;其他崗位安排1/3警力,根據實際客流情況適當增加警力投入……
“我們按照時間、客流和車流三個維度,把不同的管控措施做成一個個模塊,對應不同的現(xiàn)場情況,讓指揮員可以按圖索驥,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管控尺度和執(zhí)行力度。”劉海波說,14時30分至23時30分外灘客流集中時段,都可以依據這張任務表,有針對性地安排警力。
“過去一聽到大客流就緊張,腦子里一根弦立即繃緊了。”劉海波坦言,傳統(tǒng)的大客流管理模式,更多憑指揮員的經驗判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容易造成標準不統(tǒng)一、執(zhí)行不到位、效果不確定——這是他們決定制定這張標準化、模塊化的大客流管理任務表的初衷。
詳細的任務表背后,是精細地測算與設計。外灘地區(qū)客流與時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午后客流逐漸增多,19時許亮燈后逐步達到頂峰,23時熄燈后歸于平靜——根據這一情況,劉海波先是改變了派出所勤務分配:早班延長至16時,巡邏警力由15人減至10人;中班持續(xù)至23時之后,警力由15人增至20人。
今年6月決定推出任務序列表時,劉海波和同事研究了去年以來的外灘地區(qū)全部客流、車流等數據,發(fā)現(xiàn)僅僅依靠時間來分解任務還不夠細致,特別是19時至23時的高峰區(qū)間,客流并非隨著時間推移規(guī)律變化。三易其稿后,任務表引入時間、客流、車流三個變量維度,把外灘濱水區(qū)客流和核心區(qū)車流作為“優(yōu)先考慮”項,制定出不同情況下模塊化的大客流和交通管控應對措施的詳細方案。
“有了任務表,指揮員應對日常工作心里就有底了。”劉海波說,如今腦中的“弦”依然在,也更加從容:“從指揮員到民警,每個人的工作更有針對性,指揮員也更有精力應對突發(fā)狀況。”
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群眾不會管你是交警還是巡警,他們要的是能解決問題、能幫助他們的警察。”上海正在探索“一警多能、一警多用”、一線綜合執(zhí)法“全科警察”的“大警種”創(chuàng)新改革。
全上海最重要的主干道,7條與外灘交錯毗鄰。入夏后,深夜110報警明顯增加。劉海波一查,大半跟交通有關。
深夜外灘居然堵車?劉海波帶著同事們實地一走,發(fā)現(xiàn)癥結:“夜經濟”如火如荼,酒吧外營運車輛違法停車、高價宰客等情況隨之出現(xiàn)。情況最嚴重時,中山東路兩根車道被占,營運車輛停車候客,個別路段深夜“腸梗阻”。
“全科警察”既能管車又能管人,讓問題有了高效解決之道:派出所安排警力現(xiàn)場駐守,既查處交通違法,也嚴管各類治安糾紛。“電子警察”在問題多發(fā)區(qū)域“上崗”,進一步壓縮違法停車和議價乘車的現(xiàn)象。
讓“全科警察”執(zhí)法管理更硬氣,要有“后臺”支撐。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室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正在江堤盤查的巡邏民警傳回的畫面,高清視頻實時顯示他們所看到的畫面,畫面上人臉下方還有綠色的進度條。“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對當事人的情緒進行判斷分析,綠色表示平和狀態(tài),如果變成紅色就說明對方情緒可能較為激動,要有所準備和防范。”
“以前的民警執(zhí)法記錄儀是‘單機版’,主要是保留視頻影像資料作為證據,現(xiàn)在用的是2.0‘網絡版’,不但可以將畫面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也能反向傳輸視頻資料到民警的記錄儀上。”劉海波以民警最常處理的糾紛為例,現(xiàn)場雙方各執(zhí)一詞,指揮中心可以通過將先前拍攝的視頻畫面推送給民警用于處置參考。
0.5平方公里的區(qū)域云集逾40萬人流量,管理的關鍵除了“硬件”升級,還要發(fā)動各方力量參與治理。在外灘風景辦牽頭下,派出所對轄區(qū)內的保安、環(huán)衛(wèi)、城管等各類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要在他們心里植入‘公共安全’理念。”劉海波說,派出所直接開通了與保安隊伍對接的電臺頻率,有任何異動保安會第一時間報告派出所:“這樣扁平化信息溝通,有時比110報警還來得快。”不久前中山東一路上發(fā)生一起事故,一輛轎車失控撞上外灘上街沿。保安立即報告,110警情傳到派出所時,民警已在現(xiàn)場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