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國內 > 正文

回應群眾的呼聲辦有溫度的教育

來源:濟南日報編輯:胡浩亮發布時間:2019-09-02 15:27:49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教育攸關國家的未來,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對老百姓來說,“有學上”、“上好學”、“服好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濟南正對標對表“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目標定位。走在前列,不僅是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科技創新上走在前列,還要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走在前列。

  “學生的教育不能重來,我們等不起,所以許多工作必須職責前移、規劃前移,既滿足學生當下的需求,又要為他們的長遠發展考慮。”2018年12月21日,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在“2018年濟南教育十件大事”新聞發布會上的表態,其實也是濟南教育工作者奮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實寫照。

  正是源于為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一份初心,這座城市時刻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一次謀劃首先回應教育為民的樸素真理,每一個決策盡力書寫步履踏實的“教育答卷”。

  近年來,圍繞辦好“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一目標,我市在有學上、上好學、服好務、育新人等方面聚焦發力,積極回應家長“呼聲”,主動將“問題”攬入懷,敢啃“硬骨頭”、敢涉“大險灘”,多送教育“紅包”,多答人民“關切題”,推行了一系列“首創”措施,切實把工作做到老百姓惦念和揪心的地方,讓濟南市民的教育獲得感越來越多。

  濟南教育在提高省會教育首位度的新任務中不斷書寫著新的答卷,展現著新的作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充分感受著這座千年古城的“幸福”與“溫度”。

A懷揣一顆為民之心——

  以民生為己任,主動將“問題”攬入懷,全力解決家長“有學上”這一“心頭事”,“濟南經驗”在全省推廣。

  新學期還未開學,一些市民發現,自家門口又添了新學校。

  濟南市歷城區將山小學便是其中之一。新建的教學樓寬敞大氣,教學實驗室、圖書館、舞蹈室、書法室等一應俱全。“學校可容納42個教學班,設施設備都非常先進。比如,教室中采用了智慧黑板,可以進行音視頻、可觸控,內置了一些教材,讓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和智能。”將山小學校長趙新龍介紹。

  今年9月開學,市內6區將有20所新建中小學開門迎“新”,而享受到新校舍福利的不僅僅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學子。去年秋季開學以來,歷城二中、濟南中學、濟南三中、濟南外國語學校等高中學校也紛紛啟用新校區,多所高中同時搬新家,這在濟南教育歷史上并不多見。

  一批批新學校的投用,是我市加大教育事業投入的最好注腳。當一張張新建學校規劃圖徐徐展開,濟南教育未來的樣子也漸漸清晰,一個現代化、高品質、有溫度的濟南教育正在崛起。

  每年升學季,家長最盼望的是孩子能夠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為讓濟南教育的發展與省會教育首位度戰略定位相契合,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盼相匹配,濟南教育人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變“催著干”為“爭著干”“比著干”,全力解決家長的這一“心頭事”,精準施策,直達“病灶”。

  在這一過程中,市教育局主動將職責前移,協同多部門“掛圖作戰”,對梳理出的141個小區教育設施不足問題逐一登記立賬,弄清原因,制定對策。統籌考慮“二孩政策”、新型城鎮化建設、解決“大班額”問題政策的落實等帶來的新增教育需求,超前研判,確定至2020年計劃建設各類基礎教育設施385所,全部建成后可增加學位34萬余個。據統計,2018年僅中心城區便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34所,完工81所、新增學位7.1萬個。今年,全市已開工中小學(幼兒園)116所,開工數量占全市計劃140所的83%。

  這個數字無疑是驚人的,而數字背后卻是濟南教育人積極回應民生關切的責任與擔當。

  過去受配建機制影響,教育部門無法參與居住區配套教育設施規劃、建設等工作,導致教育設施建設欠賬多,造成了“入園難”“入學難”“大班額”等問題。

  好消息是,這樣的“紙上學校”今后會越來越少。去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我市出臺《濟南市中心城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實施意見》和《濟南市中心城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管理導則》,由教育部門配合,規劃、國土等部門把關,在教育設施規劃、住宅用地招拍掛、住宅項目建設手續辦理、預售許可辦理、竣工綜合驗收等環節設置5個關鍵卡口,保障配套教育設施與首期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征收、同步拆遷熟化、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

  政策的出臺和保障機制的完善讓開發商必須完成建設配套教育設施的硬指標。位于歷下區西蔣峪片區的西江花園小區還未交房入住,配套的兩所幼兒園就已經移交到歷下區教育局。而我市教育設施配建機制經驗做法也被省政府在全省推廣。

B書寫一份奮斗答卷——

  堅持久久為功,讓每一所學校發生真實的改變和質量提升,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期盼,濟南“雙零擇”成為全國典型。

  “學校是勝利大街小學的分校,辦學質量非常高,關鍵就在家門口,我可以步行接送孩子。”8月30日中午,任莉偉準時來到濟南市市中區泉秀小學門口接孩子放學。

  任莉偉笑著告訴記者,今天是孩子第一天適應性入學,學校準備非常充分,孩子回家也說特別喜歡新學校,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她感覺幸福感滿滿。

  在濟南,和任莉偉有著同樣感受的家長越來越多,因為家門口配建學校的標準越來越高,起點也越來越高,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景真的照進了現實。

  現如今,群眾對“有學上”轉為“上好學”的教育需求越來越強烈。

  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是市民的期待,也是教育的夢想。

  “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美好追求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大考,考驗的是濟南教育人的韌勁和魄力。

  近年來,我市教育工作堅持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每年扎實辦好幾件實事,憑借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為功的韌勁,在提升教育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道路上踏實前行。

  現如今,我市基本實現了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無差別配備,特別是一些新建學校,在辦學伊始就搭上名校“快車”,實現了學校的高起點、高標準發展。

  2018年4月2日,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會上,濟南作為全國省會城市唯一發言代表作了題為《全面實施“雙零擇”,辦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典型交流發言,受到教育部的高度好評。

  濟南“雙零擇”能夠成為全國典型,故事還要從4年前說起。

  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提出義務教育“零擇校”,將學區劃定范圍、學校學位信息、招生辦法全面向社會公開,接受家長、社會、媒體各方監督。2016年,我市又出臺了《關于鞏固“零擇校”實行“零擇班”的通知》,全面實行“零擇班”。

  而要想實現“零擇校”“零擇班”,不能硬來,講究的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水到渠成。在推行“雙零擇”的同時,市教育局啟動并實施了城鄉教育一體化工作,“集團化辦學”“城鄉聯盟”“名校托管”等辦學體制全面鋪開,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到47%,市中區實現100%。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今天不發展,明天的我們該何去何從?”濟南教育人鄭重地提出,“今天的教育投入,必將在明天產生巨大的價值。”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2018年8月29日,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印發〈濟南市“領航學校、特色學校、新優學校”創建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正式開啟全市普通中小學“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新紀元”。按照創建計劃,到2020年,市級層面將遴選、培育、創建三類學校150所,覆蓋全市基礎教育20%的學校。通過創建行動讓每一所學校發生真實的改變和質量提升,最終實現辦好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的目標。

C回應一個樸素真理——

  堅持教育公心,在“服好務”方面精準施策,“一攬子”解決孩子吃飯和接送問題,濟南做法被央視點贊,在全省作典型發言。

  這兩天,濟南市舜耕小學副校長王冉特別忙碌,一方面她要協調好開學后孩子們在學校的就餐問題,另一方面她還要安排好下午放學后的“課后服務”事宜。

  “全校1000多名學生,既要讓孩子們中午在學校吃好、休息好,還要給學生在‘課后服務’中安排最豐盛的課程大餐,必須要關注到每一個有需求的孩子,才能將教育辦到家長的心坎上。”王冉告訴記者。

  “前兩年,老大剛上學的時候家里每天都和‘打仗’似的,夫妻排班接送,中午還要考慮吃飯的問題,各種忙亂……今年老二也上學了,但一切都井井有條多了,早上把孩子送到學校,中午在學校吃飯,放學后在學校參加社團活動,一切從容多了。”舜耕小學學生家長張欣燕告訴記者。

  2017年5月,濟南市教育局做了11.2萬份家長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家長不能及時接送孩子,小學生課后服務成為影響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問題。

  考慮到家長都是“上班族”,2017年秋季開學第一天,市教育局在全市學校按計劃推行了學生午間配餐和課后延時服務這一帶有溫度的良策,實現了孩子“早到可進校,進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導,晚走有管護”。各學校從校長到干部,從班主任到任課教師輪流值班,給孩子們提供學習輔導、生活照顧、社團活動、素質拓展等服務,更多的“張欣燕”們成為受益者,家長們紛紛向濟南教育豎起了大拇指。

  5月22日,我省召開小學課后服務觀摩會議,總結交流全省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經驗。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楊峰代表濟南第一個作典型發言。

  濟南教育人明白,美好的教育藍圖不是喊出來、等出來的,而是干出來、拼出來的,必須心無旁騖干事業,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

  于是,我們看到了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中小學和普惠性幼兒園校方責任險全覆蓋,受益學生達到97.8萬人。

  我們看到了學生“午間就餐”和“課后服務”兩項暖心舉措,在全市各學校迅速鋪開,實現了學生“早到可進校、進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導、晚走有管護”,主城區386所學校“食堂+配餐”及“課后服務”覆蓋率達100%,36.51萬名學生受益,切實解決了家長后顧之憂。

  我們看到了我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中小學寒暑假工作及課程建設意見》,開啟“課程化”的學生假期生活科學指導方案,最大可能滿足中小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雖然成績單可喜,但是濟南教育人并沒有站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

  若問此身何所寄,唯有公心最動人。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過程中,市教育局把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作為核心要務。調研組圍繞無證幼兒園、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學生“減負提質”專項行動等師生、家長盼、憂、急、怨的問題,深入基層學校廣泛聽取意見,并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我們零距離接觸師生和家長,就是想把聽到的、看到的形成報告,切實解決一些教育上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群眾有所呼,教育有所應’,真正把教育辦到人民群眾心坎上。”王品木表示。

D勇擔一份育人使命——

  聚焦“減負提質”,用一系列生動實踐培育“有追求、有情懷、敢擔當”的時代新人,4個“德育品牌”成為全國典型。

  綠茵場上,足球小將們激戰正酣;體育館中,商業素養挑戰賽精彩上演;科技節上,學生的無限創意令人贊嘆……走進山東省實驗中學的校園,你會發現,多彩的活動更新了高中生校園生活的“打開方式”。

  “活起來”的德育課程,無處不在的德育活動,讓濟南孩子們的成長也越來越多樣。

  每一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為每一名學生搭建成長舞臺。遵循這一規律,濟南教育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放松,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上,用一系列生動的德育改革實踐,培養出了一批批有追求、有情懷、敢擔當的新一代優秀學子。

  2018年,教育部公布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名單,濟南4所學校榜上有名。

  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有益嘗試不只是幾所學校的“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良好態勢。在素質教育具體化逐漸深入的過程中,各學校的德育工作摒棄活動化和孤立化的傾向,不再是熱鬧過就忘記的一次次活動,已經成為為學生量身定做的生動課程;不再處于被“滲透”的配角地位,逐漸成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也不再是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獨角戲,而是全員參與的“大合唱”。

  與此同時,我市教育聚焦“減負提質”,向教師有償補課“開刀”,向過重的學生作業“開刀”,一系列減負組合拳的打出,讓學生真正找到了學習的興趣點所在,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都有明顯提升。在新高考制度下第一次全省學科合格考中,我市成績名列前茅,2018年高考質量再創新高,各類競賽學生獲獎人數層次也是歷年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獲得省奧賽一等獎以上的人數達到189人,學生、家長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優異的答卷背后有濟南教育人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教育發展,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多次到學校調研現場解決實際問題,批示解決各種復雜問題。7月27日,王忠林在全市重點項目進展情況暨半年展示評議活動時再次強調,“不重視教育就是不重視未來”,這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支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如今的濟南教育,在育人理念上更加注重回歸本原、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在深化改革上更加聚焦有效德育、課程教學、考試評價等瓶頸問題;在改革方法上更加注重整體改革、點面結合、穩中求進。教育,正成為濟南的一張亮麗名片。

  新時代、新征程。拾階而上的濟南教育人正以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真抓實干,奮勇向前。為了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化發展,為了辦好老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濟南教育將在高位均衡發展的基點上繼續乘風破浪,辦好“有溫度有品質”的濟南教育,為每一個學生的出彩人生奠基,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免费视频 |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乱码 | 在线播放人成午夜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丝袜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