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9月4日電(朱虹)今日,記者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現場上獲悉,四川已累計減貧2400多萬人,成功跨越溫飽不足、基本溫飽、穩定溫飽三個階段。“自古以來,黎民百姓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但是這樣樸素的愿望,一直都沒有成為現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堅持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堅決與貧困作不懈斗爭。”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省脫貧攻堅辦主任、省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降初在會上說,四川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標準,集結各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資源,下足“繡花”功夫,向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問題發起最強總攻,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四川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地震災區,很多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都是貧困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運輸落后、經濟發展滯后,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特征突出,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2016-2018年,在國家對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連續三年被列為綜合評價好的省份之一。突出成就主要體現為“四個最”。
減貧進度歷史上最快。四川打出“3+10+N”組合拳,層層組建雙組長制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持續發力啃“硬骨頭”、打攻堅戰,加快脫貧進程。2013年底,全省有貧困縣88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5萬、貧困村11501個,貧困發生率9.6%。到2018年底,貧困縣減少到38個,貧困村減少到1782個,貧困人口減少到71萬,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1%。年均減貧110萬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個十年扶貧綱要實施期間年均脫貧人數70萬的1.57倍,打破了以往新標準實施后減貧人數逐年遞減的格局。今年底,全省除涼山州外其余20個市(州)的貧困縣將全部摘帽。
脫貧成效歷史上最好。四川堅持扶真貧、真扶貧、脫真貧,分類指導、精準幫扶。“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嚴格對照現行扶貧標準,因人因戶落實“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今年6-8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全覆蓋、拉網式的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全省累計303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和就地產業務工脫貧,99.1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每年400余萬人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資助,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醫療費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內,118萬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9.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危房改造,275萬貧困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得到解決。深度貧困堡壘加速攻克,堅持聚焦主戰場、主陣地,量身定制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和彝區“十項扶貧工程”、17條特殊政策。針對涼山州特殊貧困問題,專門制定34條特殊政策和16條工作措施,3年新增資金超過200億元;從全省選派5700多名干部實行“一縣一隊”綜合幫扶工作。通過持續幫扶,藏區彝區整體性貧困得到有效緩解,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巨變,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11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36.4萬人,藏區貧困發生率從23.6%下降至8%。貧困地區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瞄準脫貧發展瓶頸問題,新改建農村公路12.3萬公里,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1227萬平方米,對7568個貧困村實施電網改造,11308個貧困村通光纖,有效解決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用電難等問題,有效破解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矛盾,貧困地區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開辦農民夜校4.6萬所,培訓貧困群眾1400多萬人次。創辦“一村一幼”教學點4888個,全面推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探索推廣了“村民積分制管理”“勞動收入獎勵計劃”等扶貧扶志模式,開展了“脫貧攻堅獎”“脫貧榜樣”評樹活動,引導帶動貧困群眾不僅從物質貧困中“走出來”,更從精神貧困中“站起來”。可以說,這幾年扶貧的深度、廣度、精度前所未有,深層次、全方位解決了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貧困問題,貧困老百姓得到的實惠最多,獲得感提升最快。
幫扶力量歷史上最強。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政治保證。全面落實“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一把手”高位推動,“一盤棋”狠抓落實,形成“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五級書記一起抓”的脫貧攻堅格局。各行業部門分戰線組織推動,人大、政協、紀委、軍隊、民主黨派、工商聯等積極參與。全面加強社會扶貧動員,推動廣東、浙江兩省17個市61個縣與我省68個貧困縣建立結對關系,23個中央單位和370個省級單位開展定點扶貧,7.5萬戶民企和商協會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結對幫扶數量全國第一。精準選派黨員干部到貧困地區掛職幫扶、駐村扶貧,為88個貧困縣選派1名掛職扶貧副書記,全省11501個貧困村每村實現“五個一”幫扶、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實現“三個一”幫扶全覆蓋,全省5.9萬多名駐村幫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層。這樣強大的組織動員力前所未有,彰顯了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這樣強勁的幫扶力量歷史空前,有效鍛煉了黨員干部,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制度體系歷史上最優。堅持法治化、制度化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對象識別上,建立脫貧攻堅大數據信息化平臺,實施動態監測、動態管理。資金投入上,創新建立了財政金融互動機制、涉農資金整合投入機制,近年來,共投入中、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27億元,若干扶貧專項共投入各類資金5000億元。脫貧退出上,分縣、村、戶明確了脫貧退出的標準和程序,引入了第三方評估機制。穩定脫貧上,農村扶貧與農村低保制度實現“兩線合一”,創新構建起扶貧產品銷售體系,全國首創“四川扶貧”公益標識,率先對脫貧對象定期開展“回頭看、回頭幫”。監督考核上,頒布實施全國首部貫徹精準扶貧理念的地方性法規—《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建立了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制度、民主黨派監督制度,制定了脫貧攻堅“1+3”考核辦法,深入開展了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這一整套系統化、嚴密化的制度體系,有力保證了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措施落實、政策落實,有效解決了貧困對象“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確保了扶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的檢驗,為全國脫貧攻堅提供了四川實踐、四川方案。
降初說,四川脫貧攻堅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實踐充分證明,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根本在于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關鍵在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擔當,要義在于堅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動力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精神支撐,保障在于有一個明確的脫貧目標、有一套超常規的政策舉措、有一個合力攻堅的良好局面。
目前,打贏脫貧攻堅戰進入最后沖刺的關鍵階段,四川將牢記初心使命,堅持標準、保持定力,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全力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持續深化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