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洱海,藍藻不復聚集,水比4年前的冬季更清澈。
“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時,與當地干部合影,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
4年多過去,洱海水質如何?經濟與生態,大理如何選擇?環保與發展,共贏之路在哪兒?近日,記者再到大理,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采訪大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的思考與探索。
生態優先,堅決遏制污染
洱海畔,古生村。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眺望的地方,一塊“立此存照”的巨石,格外醒目。
“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
此后,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作出“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好洱海流域水環境”的決策,大理州隨即開展村鎮“兩污”治理、流域“兩違”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減量等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
關停洱海周邊客棧餐飲,一度將當地黨委和政府推上風口浪尖。說起當時的決策,一位基層干部介紹,環湖截污工程建設勢必開挖道路,施工期間景區交通堵塞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彼時洱海周邊客棧民宿火爆,不“關”幾乎無法“管”:報的是自住,建起來就成了客棧;客棧建在洱海邊還不夠,再私自伸到湖面搭個露臺——洱海正被逐漸蠶食。
鮮為人知的是,就在那個冬季,雙廊等部分水域竟出現了藍藻聚集。洱海,不能成為第二個滇池!大理下定決心,選擇生態優先。
即便是遭遇關停的客棧老板,也有這樣的共識。“洱海對我來說,不只是生意,也是我的生活。”何利成既是當地客棧老板,也是土生土長的古生村人,因為提前關??蜅?,他額外賠了客戶1200元;為了還貸,兒子兒媳外出打工賺錢。“只要洱海水沒問題,賺錢是早晚的。”談及未來,何利成信心滿滿。
在洱海邊生活了一輩子的古生村村民李德昌,是洱海水質變遷的見證者:“保護洱海,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湖清水。”
形成合力,共護一湖清水
2018年,何利成的客?;謴瓦\營沒多久,又有部分客房被劃入了洱海保護紅線范圍,不得不搬遷。何利成雖心有不甘,依然表示理解:“只要為了洱海好,我盡量配合好。”
得益于當地群眾的支持,洱海“三線”劃定及生態搬遷工作快速推進,環湖1806戶7270人生態搬遷拆除任務如期全部完成。
搶救洱海,成效初顯。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8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洱海全年水質為優。今年前5個月,洱海全湖水質均為Ⅱ類,6月、7月為Ⅲ類。
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治理洱海,大理舍得投入。2015年至2019年7月,累計投入洱海保護資金183億元,構建覆蓋全流域的截污治污體系。目前,除了1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整個洱海流域還有分散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35座,化糞池12萬個,累計處理污水7063萬噸,與2016年相比入湖河流污染負荷削減30%。
呵護洱海,離不開1000多位基層河長的努力。灣橋鎮上陽溪村村委會主任楊造明最近愛上了低頭走路,他調侃是“巡河養成的職業習慣”。
不僅是河長,黨委和政府的責任都被夯實。今年1至7月,大理州開展監督檢查601次,發現并督促整改問題624個,問責單位4個,黨紀政務處分8人。
“自動監測站每4小時上報一次數據,水質監測決定精準施策。”大理州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朱江介紹,大理州通過建設洱海監控預警系統、組建洱海保護治理科研團隊和專家咨詢體系,為洱海保護治理提供了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技術支撐。“如果某一時期洱海水質的某一項指標出現異常波動,我們就會分析變化原因,預判下一步可能出現的水質變化,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為政府部門科學施策提供參考。”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教授說。
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的叮囑,如今已成為群眾共識。“現在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共同自覺保護洱海。”李德昌說。
綠色發展,發力產業轉型
“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大理州將在生態優先下促進綠色發展,在綠色發展中落實生態優先,切實貫徹省委和省政府要求,跳出蒼山洱海規劃大理發展,疏導分流洱海流域產業和人口。
如今,古生村的土地大多進行了流轉,不再大水大肥,生態種植水稻畝產量從2000斤驟降到1500斤。“但價格從兩塊五漲到了六七塊,畝產值比原來還高。”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說。
大理生態品牌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大理伊美西海故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農旅莊園,日接待游客量達2000多人次,每天僅門票收入就好幾萬元。“葡萄賣給水果商,有時一斤不到一塊錢,游客采摘購買是原來價格的20倍。”公司總經理劉暢說。
賺錢的不僅是企業。生態種植需要老把式,老年人在家門口有活干;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收入翻了不止一番。獲益最大的還是生態。以前灌溉不收費,如今用水要交錢。“果園零化肥,基本實現零農藥。建了一二三級塘,中水層層凈化后用于灌溉,實現噴滴灌全覆蓋。”劉暢說。
一邊發展“生態+”,一邊做減法。如今,洱海流域大蒜種植面積從2017年的12.36萬畝減至2018年的2.18萬畝,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實質性突破。
今年暑期,開往大理的高鐵一票難求。在大理市民宗局干部李昌看來,吸引游客的不只是自然風光,更是民族文化和濃濃的鄉愁。有游客說:在大理待著就很舒服,遇見大理就是遇見幸福。
如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古生村,正與蒼山洱海之間的其他村莊一道,走向新生。
保護洱海,仍需持續發力(記者手記)
連續6年,記者每年都會到洱海。洱海水質的改善看得見:告別藍藻聚集,湖水清澈見底。
治理洱海,關鍵靠人努力。開啟洱海搶救模式,各級政府投入不少、洱海流域群眾眼前利益損失不小,尤其是客棧關停、生態搬遷,更是動了不少人的“奶酪”。但隨著藍藻消失,保護成效漸顯,人們對洱海保護的共識度越來越高。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打造區域品牌之路怎么走?從保護治理到流域產業轉型,洱海生態保護仍需持續發力。但記者在采訪中深切感受到,這里的干部群眾共識越來越高,信心越來越足。(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