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學生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上反映,說他們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時,參加了該校與貴州微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校企合作班。然而,他們在向學校正常繳納學費和向企業繳納了高額技能實訓費后,對方卻并沒有履行此前的承諾。9月4日至5日,國務院第13督查組就此事進行了實地督查。據學生們反映,自2016年以來,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微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所謂的“校企合作”時,由微學教育的員工在貴陽職院內進行招生,并在招生時宣傳“全電腦教育上課、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實習崗位、100%推薦就業”等。入學后不久,新入學的學生除了正常向學校繳納3500元的學費外,還被要求與微學教育簽訂了一份《就業服務協議》。協議要求每個學生每學年繳納6200元的“技能實訓費”。
學生們說,入學后,除了一些基礎的文化課程由學校的老師授課外,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班的不少專業課程是由微學教育的員工在上。但是,這些課程,既沒有兌現之前承諾的全電腦教育上課,教學內容也與他們的預期差距很大。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電子商務系學生:他教的專業的東西就是教你怎么開網店,開淘寶店。開網店的話我自己在百度上都能學會啊,我為什么要交這么多錢呢,但是他就是教你怎么開網店。
至于此前微學教育承諾的提供實習崗位和100%推薦就業的事情,學生們也反映沒有落實。他們說,不少2018年畢業的學生最后也沒給找到協議中說的年薪4萬到8萬的工作。即便是找到工作的學生,也是自己找的。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電子商務系學生:什么包分配都是假的,后面沒有的,后面只是有一個校園招聘會。我感覺這個也不是在他的協議里面,因為這個招聘會每個學校都有的。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電子商務系學生:6200元的這個技能費,我不知道他這6200實現在哪里。
了解相關情況后,督查組到貴陽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現場督查,并約見了教育、人社等部門。經核查,貴陽職業技術學院除了與貴州微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外,還與另外兩家企業也開展了類似的校企合作。此外,微學教育還與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等學校也開展了類似的校企合作。據了解,僅貴陽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1個專業,就涉及學生380余人,涉及收費396萬余元。
此外,督查組通過核查發現,貴州微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不具備“為求職者介紹工作”的資質,但其在與貴陽職校、學生簽訂的協議中均提出可為學生推薦就業。
國務院大督查第13督查組組員:它不具備相關資質,具體來說,就是不具備為學生推薦就業,推薦工作這樣的資質。按照國家頒布的《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的規定,為求職者提供推薦工作,必須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而這家公司是沒有這個資質的,它屬于咱們常說的黑職業中介。
已要求相關部門核查整治
督查組認為,貴陽市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和企業開展的合作監管不到位,學校對企業資質核查不到位,在收到學生的投訴后處理不及時,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的問題。目前督查組已要求貴州省教育、人社等有關部門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核查整治,切實吸取教訓,并舉一反三,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