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綦江區三江街道復興村原黨支部書記羅玉良為兒子騙保的作假手段不具絲毫技術含量,不過是把復印件中出生年份“1983”中的“8”用數字“5”粘貼覆蓋后二次復印即可。但在9年時間里,這種為騙保把自己兒子的年齡“改”得比自己還大3歲的明顯混亂,竟一路綠燈沒有“穿幫”。不能輕描淡寫
圍觀眾多騙保案例,不僅讓人們意識到建立完善對低保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對民生資金有效管理和對黨員干部監督制約的重要性,也為查處干部年齡、工齡、黨齡等人事信息的弄虛作假提供鏡鑒。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再如此輕描淡寫,更不能出了事就將責任推給歷史原因。
陜西省彬州市檢察院黃勇鵬
加強信息公開
簡單騙保事件發生,暴露民生資金發放信息不公開問題。要把項目建設、危房改造、低保戶確定等群眾最關心、最敏感的政策信息進行公開,分階段將申請惠農資金家庭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審核結果、審批結果、補助金額等情況在村(居)務公開欄進行長期公示公布、接受監督。必要時通過村民大會形式公布。
湖北省云夢縣胡金店鎮政府黃永強
升級管理系統
信息化管理中對于相關證明文件復印件的依賴一直是一項容易產生管理漏洞的短板。只有通過進一步升級信息化管理水平,如加強多部門間數據互聯共享,引入生物識別技術補強身份認證等,方能有效彌補管理漏洞,提升社會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重慶市一中院楊青燁
緊密依靠群眾
村干部作假騙保成于暗箱操作、監管缺位,敗于公開透明、數據對比。正是相關監管的粗放疏漏,讓對違規犯紀心知肚明的人心存僥幸上下其手。要真正遏止愈演愈烈的這種現象,除了繼續加大查處力度以外,還須綜合治理,嚴密制度規則、加強統籌設計、提升違法成本等等,特別是要緊密依靠群眾,積極揭批各種騙保行為,最終讓社保碩鼠騙不成、不敢騙也藏不住。
陜西省興平市檢察院史盟獻
建立認證平臺
民生資金管理在做好紙質審核審批的同時,還應充分運用“人臉識別”身份認證技術,創新設立認證平臺。通過手機客戶端或者云平臺動態認證人臉信息,達到身份證信息與人臉信息的比對核查,從技術層面解決冒領、多領、騙取民生資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