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38家市級醫院上周五和周六同步啟動開放日,過去患者不直接接觸的一些醫院場景揭開神秘“面紗”迎接普通市民。這是上海首屆“市民健康科普宣傳周”活動之一。開放日期間,市民體驗者與醫院開放場景間實現浸潤式互動。新穎的形式為醫患雙方帶來怎樣的新體驗?開放日對改善醫療服務有著怎樣的激勵?
市民走進醫院觀摩急救演練
分娩過程中的羊水栓塞被稱為“惡魔抽簽”,因羊水栓塞導致產婦死亡,成為誘發醫患矛盾的一大原因。數據顯示,羊水栓塞發病率約為(1.9-7.7)/10萬孕產婦。搶救羊水栓塞的產婦,就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上周五,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邀請21名市民代表,近距離觀摩羊水栓塞急救演練。
參與模擬演練的團隊迅速進入狀態。模擬手術室內,模擬產婦和模擬寶寶通過電腦程序模塊控制,出血、心跳、血壓甚至哭喊都相當真實,演練團隊救治的節奏緊張而有條不紊,響應速度、響應能力和配合度,均是考驗救治能力的關鍵環節。“搶救成功!”“孩子怎么樣?”“寶寶好的!”隨著兩條好消息傳出,急救團隊松了口氣。手術麻醉科副主任、ICU主任徐振東說,“平時我們通過反復模擬實訓提升能力,戰時便可找到最佳狀態。”
再以市民最熟悉的睡眠為例。市六醫院院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殷善開帶市民走進上海市睡眠呼吸障礙疾病重點實驗室,看一看睡眠監測演示、聽一聽最微弱的聲音、摸一摸熒光顯微鏡,做自己的睡眠管理員。走進六院復合導航手術室,可見機器人造影系統、滑軌CT等高端影像設備已與先進術中導航相結合。市民代表感嘆:不進醫院不知道,醫學研究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變革。
醫學科普送進社區和家庭
瑞金醫院“開放日”迎來首批100余名市民代表以及40名七色花小學的學生。上周五早上,在瑞金醫院醫學實訓模擬中心,來自七色花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陳方源驚嘆:“我第一次看到了手術室、模擬人還有各種手術器械!”好幾位小學生說:“醫學真是有趣,希望以后能有機會了解更多醫學知識。”
瑞金醫院為“開放日”著實動了一番腦筋。除開放具有112年歷史的瑞金醫院院史陳列館,還開放了最先進的醫學實訓模擬中心,其中既有高端的模擬手術室、重癥監護室、標準化病房,也有智能模擬人等真實再現的臨床醫學場景,至于智能化人體解剖平臺的演示,更讓體驗者連連驚嘆。
醫院打開大門迎接普通市民參與體驗,此前在上海部分醫療機構已有多年探索。記者了解到,包括瑞金醫院醫學體驗營、兒科醫院兒童觀察團等,均面向特定群體(年輕學子、兒童等),走進醫院體驗醫務工作者真實生活、了解更多醫學專業知識。而今,特定體驗人群再度擴大,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活動呈現給市民,讓更多普通人對疾病、醫學有科學的認知,這也為醫患溝通架起信息橋梁。
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介紹,目前醫院還在探索建立“健康服務無圍墻醫院”,即醫務工作者與社區居民“打成一片”,將疾病科普送進社區、送進家庭,這對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完成疾病全程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日是改進醫療服務的開端
事實上,類似開放日這樣的探索,在國際醫學領域已有長期經驗積累。今年首屆中美醫院合作峰會上,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國際部總裁查爾斯曾提出,以往醫生大多考慮疾病重于考慮患者,現在大家正開始回到對患者的關注上。如果要重新定義醫療機構的質量,最關鍵的一條標準就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與患者體驗”。一項2016年德勤在美國的調研發現:超半數被訪者認為醫院的品牌、聲譽影響他們的就醫選擇,而正向的患者體驗能顯著提升醫院的聲譽和患者的忠誠度。
早在12年前,克利夫蘭醫學中心便在全美率先設立“患者體驗辦公室”,并雇傭首個首席患者體驗官,主管患者體驗、患者照護中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等。醫院在開放之時,實踐了一系列改善項目。例如,讓醫院更具家庭風格,不再枯燥冰冷;將車庫和停車場里最便捷的停車位保留給患者等。
開放日是改進醫療服務的開端。多家醫療機構負責人表示,通過與市民的零距離溝通,了解了更多市民需求,為進一步提升醫療質量帶來契機。在肺科醫院,醫護人員表示:開放日猶如讓醫院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院方收集市民提出的建議意見,可幫助醫院不斷提高醫療服務內涵,提升醫療衛生行業整體形象。而在上海市口腔醫院浦錦院區的開放日體驗,也源于市民的需求。孫先生在浦錦工作,一直沒有時間去市區醫院處理齲齒。開放日里,市口腔醫院嘗試雙向轉診將專家送到浦錦社區,孫先生直呼,“這實在太方便了!”
記者了解到,此次為期兩天的市級醫院“醫院開放日”活動,全市38家市級醫院開放區域達170余個,接待市民代表3500余人次。自9月1日啟動的首屆“市民健康科普宣傳周”,全市市級醫院共開展206次科普活動,實際參與15120人。“今后的開放日,市級醫院還將以更豐富的內涵、更新穎的形式與市民見面。”活動主辦方、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原標題:本市38家醫院首度同步啟動開放日,迎接市民觀摩醫學設施、體驗醫生生活,開放日引出新話題——
醫院要關注疾病,更要關注患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