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李榮)自己省吃儉用,對教育卻慷慨解囊。這位滿頭銀發、精神抖擻的老人,叫高新,今年86歲。她是位于滬郊金山石化街道的上師大二附中的一名退休老師。在今年教師節到來之際,她向學校捐贈了她所有的存款——30萬元人民幣!
她并不富有。30萬元,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不是一個小數目!了解高老師的人都知道,她對學生“豪氣”,對居民無私,對自己卻是格外“小氣”。
高老師住在石化四村477號1樓。那是一個約30平方米基本沒裝修的“毛坯房”。為了“省”出更多的錢捐給社會、幫助別人,她把所有燈泡換成最低瓦數,用接來的雨水洗衣洗菜、澆花拖地。如今,年事已高的高老師,在居委會的安排下住進了福利院。高老師就把自己僅有的老房子賣了,賣房錢一到賬,就連同自己全部的積蓄,一起捐了出去。
也曾有人問過她,都這么大年齡了,為什么不用這些錢頤養天年,圖個啥?高老師會心一笑說:“我就像一根橡皮筋,能伸能縮,生活過得去就行。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名老師,我追求的是精神生活,能幫助別人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1976年,高老師響應國家的號召,從市區來上海石化支援建設,在石化一中(上師大二附中前身)任教。1989年,退休后的高老師開始琢磨為社會做些什么,她想幫助更多的人!
2015年的一天,正逢上師大二附中30周年校慶,學校收到了10萬元捐款。校長蔡文回憶時,臉上寫滿了敬意:那時,高老師悄悄地拎著一個裝滿現金的馬夾袋就來捐款,由于沒有留名,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是高老師捐的款。
其實,早在高老師剛工作不久,她就和母親一起響應國家號召,捐了500元,這在當時已是家中的一半積蓄;汶川大地震時,高老師拿出積蓄幫助都江堰災區的學生;2009年,高老師又向金山區紅十字會捐款,定向幫助在上海石化工業學校就讀的都江堰學生。
這位善良的老人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這其中就包括蔣明海。30多年前,蔣明海認識了同校的高老師。當得知獨身的高老師還要獨自照顧家中老母親時,十分感動。于是,她一有空便主動幫助照顧高老師和她母親。這一堅持便是30余年。“高老師的眼里只有別人,這種崇高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蔣明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