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業山正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資料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清直攝
◥為保證學生安全,學校定期組織防溺水演練活動。(資料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清直攝
“只要回到家鄉,十里八鄉的漁民都尊敬地喊我一聲‘董老師’,我就覺得這么多年堅守值得!”談及在濟寧微山縣魯橋鎮黃河小學堅守的36年,教師董業山這樣說道。
董業山任教的小學是一所位置很特別的學校,它曾由三只水泥船拼湊而成,隨著湖區鄉村的發展,小學搬遷至微山湖的一個小島上。這里的學生大多是漁民的孩子,正是在這座湖中央的小學,董業山一點一滴地給孩子們輸送知識。堅守36年,如今他到了鎮上繼續教學。
小漁村有了小學
百余名孩子來報名
20世紀80年代,微山縣魯橋鎮湖西村還是一個小漁村,沒有學校,許多孩子早就過了該上學的年紀,卻仍在船上跟著父母每天奔波。
1983年,微山縣魯橋鎮湖西小學成立了。當年,高中畢業的董業山剛滿18歲,他放棄了參軍的機會,自告奮勇地當起了教師。他和同村的兩名朋友就是當時湖西小學的全部教師。
小學剛成立,就吸引了全村100余名漁民的孩子來上學。“當年,一個16歲的孩子被他父母送來上一年級,他們說,最希望孩子能順利上完六年級,就算是能簡單識字也是好的。”這句話,讓董業山深受震撼。多年來,為了能讓湖西村的孩子們走出湖區,他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
每天天剛亮,湖西小學就在嘹亮的歌聲與船工號子的吼聲中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由于學校的人手不夠,三名教師都包班教語文、數學,從早晨8點到下午3點,需要上八節課。老師要課課到,課課上,課課都上好,一天下來,他們累得腰酸背痛。
學校建在船上
上課要穿救生衣
湖西小學實際上是由三艘水泥船搭建的,停靠在微山湖邊,每艘船高約2米、寬約3米、長約6米,被劃分出6個隔間,包括小學一至五年級的5間教室和一間辦公室。
在船上上學,不方便的地方有很多。“一有船過,船校便搖來晃去,而且因為發動機噪音巨大,過船的時候授課總要被打斷。”董業山說,每逢下課,他和同事幾乎不間斷地站在船校兩頭看著每個孩子,“上課教書,下課看孩子,生怕有閃失。”所以,救生衣是每個孩子每時每刻必須隨身穿戴的標配。
“學生大多是漁家子女,父母生產時常早出晚歸,有時候為了保證上學安全,老師們就劃著自家的小船義務接送他們上學。”董業山說,在船校教學的那幾年,他每天早上七點出門接孩子們上學,下午三點載著孩子們回家。
每年冬天,湖面上結起厚厚的冰,董業山會起得更早,駕駛著自家的機船破冰接送孩子,有時候雙手凍得紅腫,要是實在受不了了,就把雙手夾在腋窩里暖和一下,然后繼續前行。
湖心小島建新校
孩子們有了新教室
2002年,為了讓孩子上岸讀書,當地教育部門聯合湖西村、黃河村租用了湖中央的一個小島,在樁臺上面建起了學校——黃河小學。
在新學校建設的日子里,董業山每天不上課的時候就跑到工地看,家里人總笑話他沒出息,仿佛離了學校就過不下去似的。
“如果說船校的時代里,靠的是我們三個人的堅守,那么登陸后的黃河小學,就是硬件與軟件上的雙重提升。”新校舍建成后,董業山和另外一名同事劉巨峰一起入職黃河小學。“那年,黃河小學共有7名教師,學校終于可以把音樂、體育、美術、品德等十幾門課程都開齊了,我和同事也算松了一口氣。”董業山說。
新校舍占地20多畝,整齊的平房代替了漂浮的教室,師生們從狹窄昏暗的船艙搬進了24間寬敞明亮的新教室。那時,他們感覺新學校的小操場好像比湖面還要寬闊,孩子們圍著籃球架玩耍,像鴿子般歡樂。
每過一年
學校就減少一個年級
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有條件的家庭搬離湖區,將孩子送入鎮上的學校就讀,黃河小學的學生也從百余名漸漸減少為70名、50名、30名、10名……2013年,黃河小學沒有迎來一年級的新生,自此每過一年,學校就減少一個年級。
今年夏天,5名六年級學生順利升入魯橋第一中學,董業山也離開了湖區的黃河小學,去了鎮上的機關小學繼續教書。
在黃河小學學習6年,今年剛升入魯橋第一中學的學生王后平告訴記者,自己來到中學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參觀了一下新校園。“中學校園是我們小學的四倍大,光是操場就和我們原來學校差不多。”
離開湖區,王后平不用每天穿救生衣上學,買文具、手機上網也更方便,不過自己最懷念的還是在黃河小學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課間做游戲的日子,師生彼此熟悉、親密得就像一家人。
作為王后平的小學同學,王會情則一直夢想成為一名教師。“從小到大,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教師,我覺得他們很偉大。”在湖區上學的那段時光深深影響著王會情,長大后,她希望像董業山老師一樣,扎根鄉村,為貧困地區的兒童帶去知識和希望。
在董業山的記憶里,無論是船上的湖西小學,還是湖心島上的黃河小學,都承載了他對教育事業太多太多的執著。他還記得,新學校上的第一堂課就是語文,雖然孩子們都還小,董業山還是忍不住在講課前多說了兩句。“我對孩子們說,從18歲上船教書的那一天,我的夢想就已經實現,這份夢想從船上帶到島上,再到現在的離開湖區,過程雖然艱辛,但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