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渝北區龍山街道松牌路社區志愿者敲開米蘭天空小區空巢老人陳素蘭的家門,為老人送去了厚實圍巾和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與干預核心信息健康手冊。陳素蘭是龍山街道“拐杖計劃”的受益老人之一。今年,龍山街道在13個社區持續開展幫扶空巢老人的“拐杖計劃”,近200位空巢老人感受到志愿服務的溫暖。
愛的暖流,匯聚在朝氣蓬勃的重慶。587萬名重慶志愿者正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名義,奏響一曲志愿服務的時代交響。
重慶市實名注冊志愿者數量587萬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統籌、廣發動,搭平臺、強隊伍,建機制、求實效,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
兩年來,全市在70%的社區建立了志愿服務站,在1500個廣場、車站、景區、公共文化單位建立志愿服務崗,在30個商圈構建起“十分鐘志愿服務圈”。我市還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本地志愿者管理與全國互聯互通,在全國率先推廣使用“志愿云”信息系統,“重慶志愿者”成為全國志愿服務類有效用戶數最多的微信公眾號。志愿服務大數據順利接入“信用重慶”信息系統,志愿者列入信用體系的“紅名單”。
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數量587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9%,位居全國第一;注冊志愿團體3.74萬個,位居全國第六;發布志愿服務項目12.57萬個,位居全國第八;記錄志愿服務時長6889萬小時,位居全國第七。67個項目在全國賽事上獲獎,涌現出650名志愿服務先進典型。
今年88歲的楊漢,是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堰興社區的居民,更是社區家喻戶曉的志愿者——退休后,閑不住的楊漢挖掘社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好人好事,主導創辦了《社區生活》這張報紙,并志愿向居民們宣講黨和國家的各類新政策、新舉措。
曾經“一團火”,而今“滿天星”。黨員志愿者、社區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從“束發”到“耄耋”,從樓宇到田間,從扶助到支撐……重慶志愿者奮楫揚帆。
為重慶改革發展凝聚起強大的志愿服務力量
當賀鈺嵐準備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揮手道別時,這位知名學者微笑著,變戲法般掏出一支麻省理工學院的筆,送給賀鈺嵐作紀念。他表示,賀鈺嵐的熱情服務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就讀于四川外國語大學的賀鈺嵐,是今年11月舉行的重慶英才大會的志愿者,為羅伯特提供翻譯服務。
兩年來,重慶志愿服務始終堅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廣泛發動、久久為功,為重慶改革發展凝聚起強大的志愿服務力量。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1.3萬個志愿服務組織、69萬名志愿者投身“我們一起奔小康”扶貧志愿服務行動,結對幫扶貧困戶36萬余戶。
在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第一線,“山水之城 美麗之地”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如火如荼,7支市級志愿服務總隊、280支區縣分隊,招募注冊志愿者15萬名,精準實施生態文明傳播、守護青山、守護綠水、城市提升、美麗鄉村等5大項目,參與人數共達765萬人次,累計開展各類活動12155場次,志愿服務時長累計18.5萬小時。
“文明新生活”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相繼走進社區、公共機構、學校,設立193個垃圾分類市級志愿服務示范崗建設,累計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2000余場次,強化了重慶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養成。
在“普法”志愿服務行動中,4.9萬名志愿者開展宣傳法律知識、傳播法治文化、維權法律服務等活動3萬多場。
在文藝志愿服務行動中,近萬名“紅色文藝輕騎兵”走農村,進校園,入社區,堅持到人民中去,年年辦,年年新。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千余場,受益群眾30萬余人次。
在全市重大活動最前沿,5000名“藍精靈”,全方位服務智博會、重慶英才大會、西洽會、上合組織地方領導人會晤、“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重大會議活動。
志愿服務要融入新時代社會治理中
新時代新要求,新使命新擔當。志愿服務在新時代有新追求。
全市上下抓好志愿服務機制建設,提升引領力——
完善“區縣、鄉鎮、村社”三級嘉許激勵制度,出臺全市嘉許激勵辦法,拓展志愿服務籌資渠道,明確就學、就醫、就業等激勵政策。
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升創新力——
在全市2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區縣,建好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環環相扣的運轉體系,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重慶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了開創新時代社會治理新局面的使命任務。志愿服務作為社會成員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實踐形式,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要融入精治共治法治,探索銜接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推動廣大志愿者投身到扶弱助殘、治安巡邏、環境維護、陪伴照護、調解協調、禁毒支持等各個領域,用行動詮釋“志愿,讓社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