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曾是無數古代讀書人的奮斗目標。但如果真能穿越到古代,你能在科舉考場中拿到什么樣的成績?能考中狀元嗎?最近,小新在北京體驗了一把“金榜題名”的感受,只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一個由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紫禁書院策劃的展覽,跟隨小新去體驗。
“金榜題名”互動展覽海報。展方供圖
不展出文物,卻能體驗金榜題名
“這次故宮的展覽,會展出什么樣的文物?”這是不少網友此前非常關注的問題。
不過小新探訪的結果是,這次展覽中,沒有一件文物。傳統展覽中的參觀者,在“金榜題名”互動展中要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體驗當年的科考之路。
而這些“角色”還是可選的。
“金榜題名”展覽中設置的三位主人公。紫禁書院微信公眾號截圖
小新在現場了解到,整個展覽設置了三位主人公。他們中有的人家境貧寒卻學習勤奮,有的背負著家族重任,還有的不喜功名無心仕途。
雖然“人設”各異,但三個角色都避不開古代讀書人的必經之路——科舉。故事也由此展開。
當小新選定一個角色后,就會在展覽的入口處拿到一份攻略,其中為玩家規劃好了觀展路線。
“金榜題名”展覽中的攻略。紫禁書院微信公眾號截圖
一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幅大金榜。
工作人員告訴小新,這份乾隆五十四年的大金榜是根據史料文獻進行復原制作的,其規制完全按照清代科舉金榜復刻,甚至連榜上的名字也都有據可查。
展覽現場的“大金榜”。展方供圖
不過,金榜上還有一部分名字會被替換成各位參觀者的名字,每位參與者都能體驗一把“金榜題名”的感覺。
科舉的起點:文章、文章、文章……
感受過“金榜題名”的榮耀,下一步就要真實地體驗科舉的艱辛歷程了。
作為一名要參加科舉的學子,很多人的起點其實是類似的,那便是寒窗苦讀。
社會學家潘光旦、費孝通曾根據清代九百余本硃墨卷考察這些考生的家世。其中有三分之一考生出身于父祖沒有功名的家庭,而其中的122人更是連續五代均無功名。可見當時耕讀之家的學子并不鮮見。
展覽現場“童試”空間中的茅草屋實景。展方供圖
展覽現場也通過實景搭建重現了清代一個普通學子的家境:茅草屋中,僅有古樸的桌椅,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屋中懸掛著“耕讀傳家”四字匾額。
讀書的內容則主要包括“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
晚清名臣林則徐曾談到自己科舉的經驗。他認為,士子讀書如同農夫種田,每天都須精心經營,博覽經史,才能寫出好文章。
在“金榜題名”展覽現場,小新也有機會一睹古代“四書五經”的真實樣貌。這里還設置了小游戲,看看大家是否真能讀懂這些當年的“教科書”。
在讀書、寫文章的能力之外,古代科舉更像是一項“全能比賽”,任何環節的薄弱都可能影響考試成績。其中,考生的書法也是重要的考察內容。
晚清舉人劉大鵬就曾在北京發現,京城的舉人非常看重書法——字好者人皆敬重,字丑者人都藐視。劉大鵬甚至覺得,為學之士,寫字是“第一要緊事”,連讀書都放在了次要位置。
展覽中再現的京城景象。紫禁書院微信公眾號截圖
為了能達到寫出好文章、練出漂亮字的目的,勤學苦練成了考生們的日常課程。
美國人明恩溥曾這樣描寫他觀察到的清末讀書人日常生活:考生所有醒著的時間都得用來學習考試作文的寫作……在未來的歲月中,他吃飯、喝水、寫作、講話、睡覺,都是文章、文章、文章……
科舉考場眾生相:考棚猶如監獄,有人90歲還在考
當考生能夠寫出像樣的文章后,檢驗他們的方式便是考試。最先經歷的是童試,成為生員,再經過學政主持的院試才能取得鄉試資格,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秀才”。
下一步便要進入鄉試、會試。展覽中也還原了當年的考場。
為防止考試中的作弊行為,進入考場前先要搜身,各地甚至對所穿衣服、攜帶的文具都有明確規定。
康熙年間的順天府鄉試時就規定,考生要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并且“只攜籃筐小凳食物筆硯,其余物件不許攜入”。
展覽現場還原的考棚。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今天看來,這些或稱考棚或稱號舍的小房子實在局促又簡陋。其中僅容一人答題,而當時的考生要在其中待上幾天幾夜。
明人艾南英就曾將當時的考場形容得仿佛監獄。
晚清舉人劉大鵬曾這樣記述自己的號舍中的切身體驗:夜晚考棚寒冷難耐,以致根本無法入睡,手也被凍到沒法寫字,只好“坐以待旦”,天亮后再構思作文。
此外,如果在考場中遇到糟糕的天氣,便更為痛苦。明恩溥曾描寫了這樣一個發生在山東濟南的故事:某次考試中,突然下起暴雨,“考場的屋頂漏雨漏得像個篩子,可憐的考生中許多人都已全身濕透,他們的文章也同樣浸泡在水中,但他們仍然要繼續待在那里,釘在自己的座位上”。
展覽中實景再現的考生趕考路。紫禁書院微信公眾號截圖
而科舉最為殘酷的是,由于不設年齡限制,考試是以人生終點為期限的。考場中時常出現垂垂老者還在應試的情景。
道光十二年,江蘇巡撫林則徐上奏這一年江南鄉試的年老應試者名單,其中90歲以上生員江蘇1名、安徽1名,80歲以上生員江蘇1名、安徽7名。
道光二十六年,林則徐匯報陜甘鄉試年老生員,其中陜西省90歲以上生員4名,80歲以上生員8名。
從這些數據來看,清代如蒲松齡一般從小考到老的學子并不在少數。
愿天下學子都能金榜題名
如果考生很幸運地通過鄉試、會試,他將迎來最終的殿試。
與此前的各級考試不同,殿試試卷題目通常為一篇由多個問題組成的文章,以皇帝的名義發問,應試者根據對朝政時局的判斷進行應答,可以說是士子們對國家社稷建言獻策的一個模擬或排練。
展覽中再現的京城景象。紫禁書院微信公眾號截圖
經歷了前述種種不易,小新也在“金榜題名”展覽中來到了殿試環節。
參觀者會集中在“殿試”空間中通過掃描二維碼,在各自的手機上共同答題。具體的題目是什么,小新就不在這里劇透了。
最終,“殿試”成績優秀者的姓名將出現在“傳臚大典”中。
這里所說的“傳臚大典”,是科舉中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一個環節。展覽現場完全復刻了清代傳臚大典的流程,以動畫形式展現給參觀者。
展覽中再現的京城景象。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大屏幕上出現清宮場景,其中有官員大聲宣布,第一甲第一名某人,第二名某人,第三名某人……
當天高中狀元的“考生”告訴小新,整個觀展過程就仿佛置身清代科舉之路,也聯想到自己求學考試的經歷,由于代入感太強,最后聽到“傳臚大典”念出自己名字的時候“真的差點就跪了”。
體驗了之前的種種,小新只想說,無論古今,學子們寒窗苦讀都并非易事。
中新網直播截圖。
展覽最后,小新也將自己的祝福語貼到墻上——祝天下學子都能金榜題名!
作者:宋宇晟
參考文獻:
1 吳四伍:《論清代科舉士人的考試壓力與日常生活》,《中國考試》 2015年第6期。
2 石煥霞:《關于鄉闈的記憶、敘述與想象——以清代士人筆記為中心的考察》,《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4期。
3 宋元強:《清代的科目選士與競爭機制》,《中國社會科學》 1993年第2期。
4 王躍生:《清代科舉人口研究》,《人口研究》 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