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攢足勁 鋪實振興之路——對各地打好深入推進減貧工作“接續戰”的觀察
近5000平方米的廠房內,堆放著大大小小各類木料,生產區域內,包括15名貧困勞動力在內的60余名雕刻工人各自忙著。幾道工序過后,一塊塊大氣美觀的牌匾逐漸成型。
3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鷹潭市余江區馬荃鎮橋背村,走進這家開工才半個月的“產業下沉”扶貧車間。雕刻是余江的優勢產業,馬荃鎮更是雕刻工人的聚集地。公司負責人吳伏生長期在沿海省份經營雕刻行業。聽聞家鄉開辦“產業下沉”扶貧車間,老吳與馬荃鎮領導商量,建一個專營雕刻的扶貧車間,把當地的技術工人用起來。盡管疫情影響尚未消除,這里的訂單卻通過網絡源源不斷。
老吳告訴記者,廠房的建設費用大部分來自扶貧專項資金,這為他減去不少資金壓力。“建成后的廠房,所有權歸屬周邊8個村委會。今后,這些村集體每年能獲得25萬元的廠房租金。”馬荃鎮黨委書記劉峰介紹。
“產業下沉”的基礎,是足夠多的技術工人;“產業下沉”的結果,是村民在家門口上班有收入、村集體經濟能夠獲得持續不斷的補充。
產業和就業,是提升基層“造血”能力、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產業下沉”扶貧車間,由此成為余江區打贏脫貧攻堅戰、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有力抓手。
脫貧攻堅戰中,光伏產業是各地貧困戶受益面較廣、受益持續時間較長的產業。“2020年后,我們決定,把發電收益全部打入貧困村集體賬戶,由村集體統籌,用于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鄉風文明建設、突發事件幫扶等。”余江區扶貧辦主任肖矯贊認為,蓬勃發展的村集體經濟,是優化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
用好光伏扶貧,興國縣也在發力。該縣提出,實現304個行政村光伏電站全覆蓋,加強對電站的運維管理,每個鄉鎮明確一名光伏干事,每個村聘請一名貧困戶擔任光伏養護員,協助電站日常監控、巡查、清掃、報修等工作。
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效銜接問題上,興國縣考慮更多的,是在責任不變、力度不變的同時,在方法、措施上實現從精準到共享、從特惠到普惠、從管理到服務的穩妥轉變。
“比如在深化健康扶貧成效方面,我們考慮,由現行的‘四道醫療保障線’向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項制度銜接過渡,由對貧困戶的全額補貼轉為對兜底保障戶、貧困邊緣戶和一般農戶的階梯式定額補貼,消除貧困群體和非貧困群體在醫療福利上的‘懸崖效應’。”興國縣扶貧辦主任廖順堯認為,另一方面,還要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建設和醫務人員隊伍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相對貧困地區傾斜。
強化動態管理,切實防范返貧致貧,是各地打好深入推進減貧工作“接續戰”的共同選擇。于都縣的辦法,是摸排出相對貧困人口,堅持因戶施策、開發式扶貧、延續脫貧攻堅政策體系適當提高門檻和建立反向約束機制四個原則,從醫療保障、產業扶持、推廣防貧保險等三個方面制定政策,進行精準幫扶。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是打好深入推進減貧工作“接續戰”的關鍵。興國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屋場會等平臺,加強文化知識、法律法規教育,弘揚自愛、自立、自強精神,同時根據貧困戶在發展生產、孝老敬親、環境衛生、誠實守信、和鄰睦族、操辦紅白喜事等方面的表現,實行星級評分制,激勵培育文明鄉風。
“要增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推進、協調推進意識,做到兩項工作同步謀劃、一體推進,這樣既可確保農業農村發展少走彎路,又可確保不搞重復建設、節約資源。”省委黨??粕缃萄胁恐魅胃呃蚓杲ㄗh,具體工作中,要做到能人盡其才、土地盡其用、資金盡其效、產業盡其功。(記者 張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