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關于佘艷的報道。
還記得那個說“我來過、我很乖”的白血病患兒佘艷嗎?11月7日,以她為故事原型的公益電影《天堂的張望》在成都舉行首映活動。
15年前,8歲的佘艷代替不識字的養父,用為數不多的認識的字,在醫院病歷本上寫下“自愿放棄對佘艷的治療”,隨后安排好自己的“后事”:穿一次新衣服,拍一張照片,然后安靜地等待死亡。這個女孩苦難的生命和冷靜的堅韌,經媒體報道后,引發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關注和捐款。只是遺憾的是,我們最終沒能救回她。
佘艷離開15年了。少有人知道的是,正是幫扶佘艷等貧困重疾兒童,推動了成都市建立“少兒住院互助金”(現為成都市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互助基金)。2005年,也就是基金成立當年,就有240萬兒童享受到大病重疾醫療保障,彌補了當時我國尚未建立0到18歲少年兒童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不足。成都市也是繼上海、北京后,第三個建立少兒住院互助金的城市。
《天堂的張望》首映當日,記者專訪了時任成都市兒童醫院院長、成都市政協委員李曉輝,和原《成都晚報》社會新聞部記者、現擔任成都市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成都云公益發展促進會會長傅艷,講述那些年,為惠及數百萬兒童的少兒互助金落地奔走的事。
為什么要建立少兒互助金?李曉輝從2002年開始提交提案呼吁,直到2005年,終于落地。
“當時上海已經有了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互助基金。”李曉輝說,上個世紀90年代,上海市率先在全國建立“上海市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基金”,是全國獨創的。就這樣,李曉輝等有了推動成都市建立少兒住院互助金的想法。但,太難了。“不是哪個部門單獨的事,涉及教育、衛生、社會公益方方面面,必須由政府牽頭統籌。”李曉輝說。
直到佘艷的故事被推到聚光燈下。“如果沒有佘艷的故事,(少兒互助金的)推動還會很困難。”李曉輝說,在有了一定社會反響后,如何制定實施方案也是一件繁雜的事,基金需要多少?怎么統籌?哪些疾病可以納入……
2005年9月,成都市“少兒住院互助金”落地。當年,240萬成都少兒有了重疾醫療保障。回想起當年的奔走,李曉輝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那是所有孩子的保障啊!”
如今,安睡在兒童墓園的佘艷,墓碑上刻著那句“我來過,我很乖”。墓園常常有志愿者去探望,有時候會掛著五彩的氣球,有時是甜甜的糖果。(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