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重慶市鄉村地區中小學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圖為面貌煥然一新的石柱縣中益鄉小學校。(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全面發展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時期,重慶市如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如何實現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優質均衡,創造高品質生活?本報邀請相關市級部門負責人參加重報圓桌會,來聽聽他們的看法。
嘉賓: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 黃政
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 黃明會
市就業局局長 李為民
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精準發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十四五”時期,重慶教育的重點工作是什么?
黃政:全市教育系統將錨定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市的目標,緊緊圍繞“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一任務,以“新”研判聚焦“實”舉措,全力抓好貫徹落實。
深刻認識人民群眾對公平均衡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統領,在“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上精準發力,以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助力實現教育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將聚焦“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增強教育服務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和“加快完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三大任務,實施好“基礎教育布局優化和質量提升工程”“高等教育卓越工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教育信息化創新示范工程”六大工程,推進重慶市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和長江教育創新帶一體化發展。
2021年重慶市教育工作的重點是什么?
黃政:2021年,全市教育系統將重點抓實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精神,組織高校開展研究闡釋,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二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是全面推進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布局優化和質量提升;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大力實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提高高校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大力推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夯實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基礎;大力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四是全面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繼續實施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爭取教育部在重慶高校布局更多的科技平臺,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更多落戶高校,加大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高校一流科研機構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推動成渝教育協同發展重點任務落地落實,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五是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十四五”時期,重慶市將怎樣解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問題?
黃政:一是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整體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實施區縣中小學校優質資源擴展計劃,大力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深入開展中小學學區制管理改革,持續開展“對口幫扶”“校際聯盟”幫扶活動,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二是著力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實施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專項規劃,合理有序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到2022年基本消除現有56人以上大班額。三是鞏固提升基本辦學條件。科學規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抓好“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強鄉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應用服務水平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四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健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評價機制,著力解決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的辦學觀念偏差問題。
把“穩就業”放在更突出位置,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重慶就業情況如何?
李為民: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直接關系百姓“飯碗”,關乎千家萬戶“獲得感”。今年的就業工作很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和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及就業工作都造成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把“就業”作為“六穩”“六保”的首要任務推動部署。
今年以來,重慶全力應對疫情沖擊,打出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組合拳”,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就業各項工作并取得積極進展。全市就業形勢逐步回穩、好于預期、總體穩定。今年1-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4.9萬人。
面對當前形勢,重慶是如何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
李為民: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我們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穩崗位、保重點、促創業、促匹配等方面精準施策。
在援企穩崗方面,重慶市出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穩就業60余條政策干貨,從“減免緩補返”等方面支持企業減負穩崗。今年1-10月,養老、失業、工傷三險累計降費減負262億元,累計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4.2億元,為12.2萬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近9億元,促進19.6萬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
同時,聚焦重點群體。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構建起“人社+教育+其他市級部門+區縣+高校”的五方聯動機制,調動各方力量,結合高校畢業生學歷和專業特點,實現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基層項目招募、企業吸納、征兵入伍、升學擴招、科研助理、社區崗位等“8個擴大”,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盡早就業。據統計,截至10月底,重慶市戶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超過90%。
在農民工就業方面,針對疫情期間農民工出行難問題,建立了返崗復工協調機制,創新實施“分組編隊、行前提醒、準備物資、出發簽到、途中銜接、抵達對接”六步工作法,開行專車、專機、專列8230趟次,“點對點”輸送農民工19.3萬人,實現“家門到車門到廠門”的無縫銜接。農民工返崗復工實現“應出盡出”。
在貧困勞動力就業方面,按照“四個優先”做好就業服務,利用信息系統優先采集就業意愿,提供“點對點”服務優先組織返崗,落實獎補政策鼓勵企業優先招聘吸納,開發公益崗位優先安置。截至10月底,全市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達到73.3萬人,超過去年年底規模3.3萬人。
在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方面,我們開展了宣傳入心、就業舒心、培訓貼心、社保安心、兜底暖心“五心行動”,實施“百日攻堅”行動計劃,多措并舉拓寬漁民轉產就業渠道,分類施策、精準幫扶。截至目前,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已轉產安置7631人,轉產就業率97.2%。
此外,為促進創業,重慶市優化一次性創業補助、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通過舉辦“渝創渝新”創業生態峰會、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促進就業創業服務經驗交流,優化創業環境,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今年1-10月,新增市場主體39.6萬戶,同比增長12.9%,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7.9億元,扶持創業3.9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市還持續抓好新職業、以工代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實施“互聯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新認定新媒體運營與管理師等150余個特色職業(工種)。特別是針對疫情期間線下招聘會無法舉辦的問題,創新性地開展了“重慶英才·職等您來”公共就業人才網絡直播招聘,邀請職業指導師和企業負責人做客直播間,為廣大求職者“帶崗”。目前,平均每期直播在線觀看人數保持在20萬人次以上,17期直播已經促成3萬余人就業。
重點抓好5個關鍵詞,深入實施健康中國重慶行動
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長足進步,醫療是很重要的一環,重慶準備怎么做?
黃明會: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將重點抓好5個關鍵詞:織密網、優布局、提質量、強服務、全周期。
一是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首先是傳染病防控體系,探索強化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有效路徑;其次是傳染病救治體系,完善市、區縣、鄉鎮、村四級傳染病救治網絡;最后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提升應急處突能力,探索如何做到“平戰結合、無縫轉換”。
二是完善醫療體系“大布局”。市級層面抓引領,要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推進成渝合作、委市共建,加快西部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區縣層面抓提升,找準定位,扎實基礎,推進三級、二級醫院建設,并建立等級醫院動態調整機制,推進等級醫院“能上能下”;鄉鎮層面抓兜底,要推進同質化服務、一體化管理,積極探索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三是展現醫療服務“高質量”。在提升醫院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黨的建設,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在強化醫療質量安全上下功夫,進一步健全完善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強質控中心建設,盡最大努力減少醫療事故;在改善群眾就醫體驗上下功夫,深化“美麗醫院”“智慧醫院”建設,改善醫院環境、優化醫療流程;在加強行業作風建設上下功夫,堅持以黨風帶行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抓好行業作風專項整治,深化“以案四說”、推進“以案四改”。
四是滿足群眾需求“新服務”。要創新服務方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新手段,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改進服務方式,完善便民惠民措施,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增強群眾健康獲得感;要強化科技支撐,探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研發能力、項目引領能力的新方法、新路徑;要強化人才支撐,探索建立人才“引、育、留、用”閉環機制,持續加強“高端、樞紐、基層”3個層級人才隊伍建設。
五是實現健康管理“全周期”。堅持醫防融合、中西醫結合,要針對預防、康復、養老等薄弱環節,找準癥結、找到對策,補齊短板弱項;要針對貧困群眾、慢病患者、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記者 匡麗娜 李珩 黃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