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現場。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2月4日電(李海嵐)12月4日,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在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重慶)學校召開。來自全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名校長齊聚重慶,聚焦五育融合、教育評價改革等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
本次由華東師范大學體美勞教育工作推進委員會、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集團聯合舉辦,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學校承辦。論壇以“面向未來教育,落實評價改革,激發學校活力,促進五育融合”為主題,旨在通過交流學習各校典型經驗,共同構建新時代育人體系,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共同努力。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重慶)學校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新華網發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重慶)學校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新華網發
在論壇的主旨環節,華東師大終身教授、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華東師大終身教授、校教學委員會主任季瀏,華東師大教授、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代蕊華,華東師大教授、教務處處長孟鐘捷分別發表了題為《教學方式的變革》《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形勢與任務》《提升審美素養,打造頑強拼搏意志,激發創造創新勞動能力》的主旨演講。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重慶)學校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新華網發
同時,為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和研討,共同構建新時代的育人體系,在百名校長、專家的見證下,華東師范大學大中小幼體美勞教育一體化聯盟正式成立。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學校等7所學校成為聯盟的發起單位。
專家觀點:
袁振國:教育方式要從重教書向重育人轉變
“我們的育人方式、教學方式要從重教書向重育人轉變。”在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上,華東師大終身教授、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在主題報告《教學方式的變革》中表示。
他表示,“人類正在進入第三次教育大變革前葉。”人類教育第一次大變革是三千年前學校的誕生,人類開始有計劃的培養人才。第二次大變革是三百年前現代學校的建立,最大的制度性特征就是班級授課制,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使得每個人都接受教育的理想能夠得到實現。
“但是班級授課制的制度建立也帶來了很大弊端,那就是標準化和單一化。”袁振國認為,內容、形式、選拔要求的標準化,使每個人越來越趨同。在他看來,在第三次教育大變革中,變革教學方式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人們一直在憧憬著怎么能在大規模、高效率的背景下實現個性化,現在有了可能,這個可能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不同人的需要進行量身定制、以學定教。”他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簡單的、重復的勞動將會留給機器,而人、教師可以真正回歸到人和人的工作上面來,作為靈魂的工程師,真正把教學的活動變成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情感和情感的溝通、生命和生命的對話。
季瀏:要解決學生喜歡運動不喜歡體育課難題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里,體育美術學科是“小三門”,也就是邊緣學科。如何改變這一觀點,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在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上,華東師大終身教授、校教學委員會主任季瀏在論壇上發表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的主題報告,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表示,“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學生學了12年只學4年的體育課,一項運動也未掌握;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說明體育課單調枯燥乏味。”
“為此,2015年我們正式提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并于2016年開始在上海、江蘇、山東、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的50多所,小、初、高學校進行了實驗。”季瀏介紹。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主要解決什么問題?主要解決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包括心理狀況差、意志薄弱、活力不夠、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慮抑郁等問題。
如何解決?季瀏提出了“三個關鍵要點”,一是負荷運動,要求運動密度75%以上,運動強度140-160次/分鐘。二是體能練習,每堂課要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而且體能練習強調多種化、多樣性和趣味性。三是運動技能,更多強調教結構化的運動技能,而不是碎片化的技術,要創設復雜的運動情形,而不是創設簡單的運動情形。
“理論和研究實踐表明,落實好‘三個關鍵要點’,就能解決我國學校體育長期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季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