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江北區華新街“家家老火鍋”老板譚方成正忙著為顧客服務
水上漂了20多年的漁民譚方成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上岸重新創業。創業之初,他放出豪言:“我年輕,能吃苦。只要肯干,就有出路!”
在人社局的創業幫扶下,譚方成不等不靠,開了一家火鍋店,經過一年多的勤勞經營,得到眾多消費者認可。在奔向小康路上,譚方成慢慢從被幫助對象轉變為幫助更多人的退捕漁民。
據了解,隨著退捕漁民轉產安置“五心行動”即將進入收官階段,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10489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奔小康
“重慶本地人都來吃的火鍋,特別棒,物美價廉。”“菜品很新鮮,分量足,老板很熱情,來吃的主要是回頭客。”“沒吃到,等了很久沒位子。”點開美團的“家家老火鍋”,從一條條評論里,看得出這家火鍋店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熱捧。
“家家老火鍋”的老板譚方成今年38歲,初中畢業后,跟隨父輩成了“水上漂”一族,以打魚為生。雖然在水里漂了20多年,習慣了打魚的生活,但當2019年國家號召漁民退捕上岸時,他了解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后,毫不猶豫決定響應國家政策,上岸重新開始新生活。
上岸后不再過著熟悉的打魚生活,一家四口如何生活成為譚方成面臨的難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譚方成沒有害怕,他放出豪言:“我年輕,能吃苦。只要肯干,就有出路。”
經過走訪考察,他決定開家火鍋店。在江北區人社局和街鎮對接的創業指導下,譚方成在江北區華新街街道城市領地小區附近經營了一家“家家老火鍋”的餐館,踏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經過譚方成一年多的經營,火鍋店的生意還算不錯。譚方成在自己創業的同時還積極帶動其他困難人員就業,目前店里有員工11人,都為“4050”就業困難人員,每月發放工資4萬余元,解決了這些員工的就業和生計問題。
譚方成說,今后他將繼續努力經營好火鍋店,創業創富,希望能帶動更多的退捕漁民就業。
大齡漁民靈活就業享補貼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里,撐船打鐵磨豆腐”最苦,三者都是重體力活,且飲食、休息極不規律。江北區退捕漁民周世芬和丈夫葉子安打了一輩子魚,過去的幾十年,夫妻倆以船為家,她早已經習慣了船上那方小天地——不用面對太多人,也無須應對復雜的人際關系,“那是一種簡單、自由的生活”。不過,捕魚需要看天吃飯,危險時刻伴隨。
退捕政策下來后,周世芬對未來的生活有過迷茫和抱怨。“不是我們不愿改行非要泡在水里,而是沒有其他選擇。一是在船上的這幾十年,沒有學歷和其他技能;二是所處的年齡也很尷尬,40多歲,找工作沒有優勢。”周世芬很清楚自己和丈夫的處境。
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周世芬家有老人癱瘓多年,需要時刻照顧。當漁民時,時間自由,如果換一個生活方式、換一個工作,照顧老人就成了大難題。
江北區人社局工作人員在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多方為夫妻倆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主動給他們介紹再就業補貼政策,以此來緩解退捕給這個小家庭帶來的“陣痛”。
各方不懈努力,最終為周世芬在鎮上尋得了一份僅周末上班的家政工作,并且有政策支持,即將享受靈活就業社保補貼。而其丈夫葉子安除了空閑時間回村務農之余,也會在廠區做臨工,既照顧了家中老人,又極大緩解了經濟壓力。周世芬和葉子安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在河里冒著風險打魚了,上岸后的生活更加穩定和有規律,夫妻倆感覺生活輕松多了。
“百日攻堅”發力“五心行動”
今年9月起,市人社局開展長江禁捕退捕漁民安置保障“百日攻堅”計劃,全面發力宣傳入心、就業暖心、培訓貼心、社保安心、兜底暖心“五心行動”。
據市人社局有關人士介紹,市和區縣兩級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安置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下,同步成立了由人力社保部門主要負責人任組長,農業農村、財政、民政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專班,市級專班抽調5名業務骨干脫產集中辦公。建立“周調度、旬通報、月約談”和機關處室“一對一”對口指導區縣工作機制,將“四個100%”納入區縣政府實績考核,壓緊壓實區縣責任,做到工作全協同。
將退捕漁民納入重點就業群體,制定出臺退捕漁民安置保障“百日攻堅”計劃和做好退捕漁民就業幫扶、養老保險參保、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等配套政策文件,從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政策全覆蓋。已累計落實社保補貼、公崗補貼、交通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養老保險代繳等幫扶政策,發放培訓補貼70余萬元、社保補貼100余萬元、創業擔保貸款660余萬元,代繳困難人員養老保險240余人。
成立宣講小分隊,深入漁民家庭走訪,面對面宣講安置保障政策,摸清摸準退捕漁民就業、社保狀態和就業創業、培訓意愿。設立退捕漁民幫扶專員,填寫幫扶明白卡,根據漁民年齡結構、就業意愿,針對性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提供全方位服務。加強就業幫扶,組織精準對接,開展專場招聘40余場、職業介紹1.1萬余人次,職業培訓1173人次。
張力 圖片由江北區人社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