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花寄哀思。 (萬程鵬攝)
12月13日,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凌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上空,白鴿放飛,和平大鐘之聲邃遠……國行公祭,祀我國殤。83年前的至暗時刻,是億萬中國人民無法抹去的創傷記憶。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惟愿國家富強,和平之花永遠綻放!
凝望歷史深處,以國家名義祭奠同胞
國家公祭儀式現場,國旗下半旗。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醫護人員等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肅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0點01分,公祭現場拉響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南京全城警報響起,車船齊鳴,行人肅立默哀。南京城的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同步舉行了悼念儀式。
默哀畢,在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的《國家公祭獻曲》旋律中,解放軍儀仗大隊16名禮兵將8個花圈敬獻于公祭臺上。
83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伴隨著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只和平鴿展翅高飛,寄托著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無盡哀思和對世界和平的向往堅守。
與往年相比,今年公祭儀式多了“醫護元素”,參與撞鐘的醫護代表、抗疫英雄邱海波說,“這次參加公祭儀式不僅體會到和平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貴,也更加體會到作為醫務人員在和平環境下守好生命防線的重要性。”
朗誦《和平宣言》的83名中學生來自南京市第一中學,其中高一(10)班劉弈軒的親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被害。2005年出生的劉弈軒,從小聽爺爺和爸爸講述太爺爺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慘痛遭遇,這次參加朗誦活動,加深了他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我生在和平年代,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生活。”
來參加公祭儀式的落合純子是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日籍老師,她告訴記者,6年前她剛到南京時就參觀了紀念館,當時心里受到很大沖擊,深切地感到和平的可貴,希望兩國的孩子們能有更多的交流,更好地維護和平,也希望更多日本人能來南京看看,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
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家族與中國友誼常青
12月13日下午2點半,《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分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恒”3部分,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重溫拉貝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與中國人民命運與共的歷史故事,見證拉貝家族幾代人與中國人民延續至今的友誼。
“展覽以‘拉貝之門’為入口,這是拉貝故居辦公樓大門的場景復制。”在展覽上回顧那段歷史、重溫這段人間大愛,已是不惑之年的陳詩皓百感交集,他的祖父陳文書是約翰·拉貝當年的秘書,“83年前,在這扇大門里,拉貝戴著頭盔,接聽著電話,寫著日記;在這扇大門內,收容了前來避難的難民。這是希望之門,這是生命之門!”
展覽出口附近的一個熒幕上循環播放著約翰·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錄制的視頻。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約翰·拉貝的后人托馬斯·拉貝撥來求助電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國內多個部門、機構、企業立即行動起來。很快,捐贈的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從南京由“專機+專車”接力送到家住德國海德堡的托馬斯·拉貝手上。雪中送炭的舉動讓托馬斯深受感動,他發來視頻感謝中國人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情懷。
參加展覽的90后媒體人余勤雍說:“這是當下中國與拉貝家族友誼的見證,體現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中國情懷,再次證明只有構建更加廣泛的命運共同體,才能讓拉貝的精神得以延續,才能更好地應對人類面臨的危機和挑戰,才能筑起保衛人類和平與安全之屏障。”
點亮不滅“燭光”,那是人類的愛和安寧
曾經深受苦難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貴。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向世界傳遞著和平理念。
13日下午3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眾多市民駐足留影;紀念館內,“世界和平法會”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前進行。
與此同時,在日本東京、京都、長崎,也同步舉辦了和平法會。中日人民共同鐫刻和筑牢這段歷史的記憶,向兩國乃至世界發出和傳遞和平的聲音。“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人經受的歷史,也是人類的歷史記憶。我們將學習歷史,傾聽死難者無聲的話語,不允許再次發生同樣的慘劇,為建設和平社會而不懈努力。”致力于傳播歷史真相30余年的日本僧侶山內小夜子說。
燭光瑩瑩,哀思沉沉。連續多年的“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是人們在這個特殊日子里的最后一個儀式表達,與往年不同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留守南京的中國醫護的后人與江蘇援湖北醫療隊代表也參加了當晚的燭光祭活動。
“那段悲痛的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其中的痛感尤其不該被遺忘。今天,珍愛和平已成為世界共識,愿這穿破黑暗的燭火光輝,能告慰83年前慘遭侵華日軍屠殺的同胞,讓世界看到來自今日南京的和平之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德國人尼克是第二年參加燭光祭活動,他曾與同事常晅一起翻譯了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的德語版本。尼克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們都來悼念死難者、祈愿世界和平,從他們眼神中,我看到了所有人對和平的渴望,我也將會繼續向西方世界講述那段歷史,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孫 慶 付巖巖 朱 娜 陳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