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種血漿鞘脂水平升高,顯著增加了6年后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日前,國際權威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組、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梁黎明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曾嶸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在人群隊列中發現最多種類的鞘脂顯著增加未來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最新標準,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包括空腹血糖超過7.0毫摩爾/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兩小時血糖超過11.1毫摩爾/升,或糖化血紅蛋白超過6.5%。如果人體發生胰島素抵抗或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胰島素就不能很好地發揮維持血糖正常范圍的功能,而長期高血糖會引發如慢性腎病、白內障和某些癌癥等。雖然β細胞功能受損和胰島素抵抗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但東亞人群更容易出現腹部脂肪積聚,且β細胞功能輕微受損就足以導致明顯的2型糖尿病。
所謂鞘脂,包括神經酰胺、鞘磷脂和鞘糖脂等,是種類繁多和功能多樣的脂質分子。其中,神經酰胺分子被認為是多種代謝性疾病的潛在根源,它能促進胰島素抵抗、破壞胰島β細胞功能等進而導致血糖穩態失衡。目前鞘脂與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人群研究仍較缺乏,且現有大部分研究通常包含鞘脂的種類有限。
在“中國老齡人口營養與健康狀況研究”前瞻性追蹤隊列樣本庫基礎上,林旭研究組與曾嶸研究組合作,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譜—質譜法,在2248名志愿者的血漿中精確定量728種脂質(包含76種鞘脂),建立了亞洲最大的脂質組學數據庫。在排除糖尿病個體后,在1974名正常志愿者中,通過系統分析發現,14種血漿鞘脂水平升高可顯著增加6年后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其中11種鞘脂為首次發現,相對風險增加了14%到21%。
“在中國人群中,這14種鞘脂中的13種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關系主要是經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介導的,即鞘脂水平升高可能引起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林旭組博士生云歡說。“14種鞘脂有可能作為2型糖尿病早期診斷和精準分型及精準干預的潛在標記物,從而為疾病的精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林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