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國內 > 正文

激活閑置沉睡資源 賦予鄉村“造血”功能——“三變改革”讓重慶深度貧困鄉蛻變

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郭晨霞發布時間:2020-12-15 19:02:11

  新華社記者 周凱 報道

  在西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資源稟賦較差、產業基礎薄弱,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如期完成脫貧任務,還需鞏固脫貧成果,賦予鄉村“造血”功能防止返貧。

  豐都縣三建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8年以來這個鄉在脫貧攻堅中向改革要紅利,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合理設計村民、村集體、投資主體利益聯結方式,用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了“循環造血”功能,整鄉全面脫貧,群眾收入和致富內生動力明顯提升,為部分貧困地區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益借鑒。

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的三建鄉

   深度貧困鄉盤活閑置土地資源

  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地處三峽庫區腹地,1.3萬多村民居住在“三山夾兩河”的峽谷和山腰地帶。豐都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三建鄉黨委書記黃友志介紹,全鄉面積有63平方公里,但可耕地只有2.3萬畝,其中坡耕地占比超過70%,全鄉70%以上勞動力外出務工,日常耕作的土地僅6千多畝。同時,水資源“深藏”河谷,人畜飲水和灌溉困難,原鄉政府所在地又是重慶市重大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點之一……生存環境差、基礎設施差,培育產業困難重重,有建卡貧困人口3千余人,2017年三建鄉被列入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在豐都縣委書記徐世國看來,攻克像三建鄉這樣的貧中之貧,除了“輸血”幫扶,更需用改革思維和舉措以實現鄉村“循環造血”。因此,豐都縣以三建鄉整鄉實施“三變改革”為抓手,將分散閑置的農村資源集中盤活,破解發展高效農業存在的技術、管護、市場等系列難題,著力構建產業興旺、資本增值、農民增收的多贏局面,啃下這個脫貧攻堅“硬骨頭”。

  “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實現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是‘三變’改革的關鍵。”黃友志說。三建鄉召開各類群眾會議達500余場次,講政策、做動員,通過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將長期撂荒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筍竹、苗圃、油茶、冷水魚養殖等附加值較高的產業,打造15個種養殖基地,同時完善道路、水利等產業配套設施。目前,全鄉1.87萬畝入股合作社的土地都已全部栽種各類經濟作物,昔日的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

  在三建鄉夜力坪村,180多畝苗木像一床綠被蓋在溪流兩岸。經營三建鄉產業的地方國企豐都縣典耘農業公司負責人蔡勇告訴記者,這片土地雖高低起伏,因靠近水源已經是三建鄉最好的土地了,即便如此幾年前這片土地多數撂荒。如今,通過農戶土地、村集體經濟、國有資本三方入股,撂荒土地栽上了700多萬株各類苗木,幾年后就能取得可觀收益。

建鄉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產業

  合理設計利益聯結 降低農業產業風險

  土地資源的盤活為扶貧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何激發村民、村集體、投資主體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為此,三建鄉合理設計利益聯結方式,根據財政資金、社會資本的不同特點,制定差異化的“保底收益+比例分紅”方案,激發三者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

  為發揮國有資本的改革引領作用,2018年三建鄉與當地國企豐都縣農業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一村一產業”,通過土地入股折算、財政投入、企業投入共計1.5億元作為股金,以“農戶+村集體+企業”的模式組建8個產業公司,前5年為農戶發放保底收入,產生收益后按入股農戶3成、村集體3成、企業4成的比例進行分紅。

  在三建鄉油茶基地,1100多畝油茶樹長勢喜人,樹下還套種了土豆、黃豆。蔡勇說,這個基地共有570戶村民土地入股,除了每年每畝240元的保底收益,今年土豆收益中有8萬元分紅,兩年后油茶將進入豐產期,群眾的收入會更高。

  近年來,三建鄉還引進了5家民營企業投資7500萬元發展檸檬、生態魚等產業。為保障社會資本收益,這些項目則按“保底+361”比例設定股權模式,即農戶以土地入股占30%、社會資本占60%、村集體占10%。如重慶漢業水產養殖公司在三建鄉養殖生態魚,土地入股農戶在項目投產前每年每畝有600元保底收益,項目投產后在此基礎上按“361”比例分紅。

  2019年,三建鄉村民土地入股保底收益448.8萬元、務工收入11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5.3萬元,產業空虛、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徹底解決,村民變成了股民、產業工人。蔡森壩村65歲的村民陳世芳自去年開始在村里苗圃基地務工,工資收入已達3萬多元。她對記者說:“過去干農活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沒想到現在還能像工人一樣,領上了工資。”

  農業產業風險較高,如遇自然災害、市場滯銷怎么辦?三建鄉鄉長任正義介紹,三建鄉為貧困戶購買“產業扶貧保險”,并按照“政府配一點、企業籌一點、合作社交一點”方式,加上上級部門幫扶資金2000萬元,建立產業發展風險金。一旦出現行情不好、群眾保底收益難保障時,由風險金兜底。

  針對農產品銷售難、保鮮難的問題,三建鄉布局1個鄉電商集配中心、8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并免費為電商運營者購置電腦、打印機、冷藏設備等,對接大型物流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截至今年9月,三建鄉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額已近1300萬元,直接帶動300余戶貧困群眾增收。

生態優美的三建鄉

  農旅融合升級產業 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僅靠第一產業致富帶動有限,在發展山地高效農業的同時,三建鄉利用優美生態加快農旅融合、推動產業升級。在綠春壩村一家企業投資的花卉園內,各色三角梅引人駐足,河對岸一個民宿項目正在緊張施工。民宿項目負責人彭紅娟告訴記者,該項目共租用閑置農房23間,其中餐飲區今年5月試營業,當月營業額就有十多萬元。“除了每間農房每年1000元的租金外,我們還將利潤的8%分紅給村民和村集體,并帶動4戶貧困戶增收。”彭紅娟說。

  花卉和民宿產業帶來了游客,一些村民看到了商機,村里10余家農家樂很快就開起來了。今年“五一”節假日,村民廖玉蘭和姐姐一起返鄉開辦農家樂,她說:“6月營業額就有1萬多元,不但可以照顧老母親,收入也比我在外打工強多了。”

  在三建鄉新鄉政府避災搬遷安置點,記者看到居民樓、水景、文化館等正在火熱建設。黃友志介紹,三建鄉周邊有多個旅游景區,新鄉政府所在地將建設以水為主題、以游客集散為功能的旅游小鎮。

  通過三變改革,三建鄉形成了10個規模化特色產業,分散零碎的土地全部整理成“路、水、渠”三通的產業基地,提供穩定就業崗位300余個、季節性務工崗位4000個,吸引近1千余人返鄉創業就業。2019年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553元,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1.4%下降至目前的0.08%。

  徐世國介紹,三建鄉自身造血功能明顯增強,從勞動用工看,現在1個人種了過去10個人的地;從產業結構看,傳統的土豆、紅薯、玉米“老三樣”變為高附加值產業,糧經比從2017年的9:1調整為如今的2:8;從出產效益看,單位土地面積產能增長十倍以上。他說:“通過‘三變改革’帶動農村改革,三建鄉實現了沉睡資源醒起來、循環造血活起來、群眾日子好起來的改革目標。”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内自拍资源总站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