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建村社區安置有原重慶市高壓開關廠的149名聾啞工人,雖然緊臨人聲鼎沸的磁器口古鎮,這個特殊群體卻常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
36歲的社區民警何巧,扎根社區6年多,把轄區聾啞群眾當親人,堅持不懈學手語,創建“巧姐無聲警務室”,熱情為他們排憂解難,在平凡的工作崗位譜寫了一曲動人的無聲關愛之歌。
因溝通不暢,這個特殊群體與社區居民存在隔閡,曾一度矛盾糾紛頻發。
2014年9月,何巧到磁建村任社區民警后,便下定決心學手語。她一方面堅持自學,一方面主動找社區聾啞群眾拜師學藝,通過不懈努力,何巧逐步掌握了手語技巧,與聾啞群眾的溝通越來越順暢,距離也越來越近。
為解決聾啞群眾缺乏交流活動場所的問題,她還創建了“巧姐無聲警務室”,聾啞群眾在社區從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聾啞人因為身體功能障礙,生活中面臨許多困難。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是何巧心中最關心的事。
79歲的聾啞老人付某患有老年癡呆,傍晚外出時走失,何巧連夜幫助尋找,凌晨3點把老人帶回溫暖的家;聾啞老人王文玉、夏孝梅夫婦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何巧積極幫助聯系福利院妥善照顧;轄區兒童劉俊杰父母都是聾啞人,輔導功課力不從心,何巧當起家庭老師,給他輔導作業,解疑答惑……這,就是何巧的工作日常。
“巧姐微課堂”的開設,“無聲義務巡邏隊”的成立,在何巧的組織下,這群特殊的祖國建設者迸發出新的活力,積極為社區平安建設貢獻力量。
近三年來,何巧共參與調解130余起涉及聾啞人的矛盾糾紛,成功率高達100%;為轄區聾啞群眾排憂解難240余件,轄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6%以上。
社區民警何巧就像一座“橋梁”,在聾啞人居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從不“堵車”、有矛盾也從不“加塞”的橋,既溫暖了聾啞群眾,也溫暖了社區群眾。今年,何巧入選全國“最美基層民警”候選人。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