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底色更亮 著力筑牢生態屏障
11月25日,細雨蒙蒙,行走在婺源縣大鄣山的山道上,滿山層林盡染,宛如一幅水墨圖畫。
見到大鄣山鄉鄉長張建華時,他正焦急地等候生態環境部“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專項督查組的反饋意見。由于大鄣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之前衛星遙感監測到,大鄣山轄區內有兩座發電站,有可能破壞下游流域的生態。掌握這一情況后,該鄉決定拆除一座電站,保留一座電站,并常年打開電站放水孔,確保水流暢通。當得知督查組對這一做法表示充分肯定時,張建華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綠色生態是我省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不止在大鄣山鄉,全省各地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切實保護好山脈、山體、森林、水系、濕地等生態資源,構筑起綠色生態屏障。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開展污水、垃圾等處理設施建設;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納入全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環境保護等多個專項規劃;提高生態服務功能,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鞏固綠色發展優勢,打好自然生態保護攻堅戰,加強“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打造百里長江“最美岸線”。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動。
金色成色更足 不斷增加民生福祉
“很早就聽說靖安生態好,來了之后發現果然名不虛傳。”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查全保告訴記者,公司多年致力于生物消毒領域研究,在全國各地考察以后,最終被靖安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好口碑吸引,落戶靖安。項目預計今年年底投產,年產值可達40億元,解決100多人就業。
綠水青山越來越美,金山銀山越做越大。我省各國家“兩山”基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讓綠水青山既有“含綠量”又有“含金量”。
各基地依托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正確處理和把握好“生態+”與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兩山”轉化模式,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靖安縣開創“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發展模式,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得到肯定,被譽為“有一種生活叫靖安”。婺源縣堅持一產圍繞旅游提升,發展現代農業;二產依托旅游轉型,發展生態工業;三產緊跟旅游拓展,發展現代服務業,在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上取得顯著成效。井岡山市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挖掘生態“好錢景”。崇義縣制定“1+6”的政策體系,推動“美麗風景”變身“美麗經濟”。這些示范創建市縣的實干之舉凝聚起引領全省各地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榜樣力量。
發展底氣更硬 創新彰顯江西作為
自2017年9月靖安入選第一批國家“兩山”基地后,2018年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兩山”基地評選,之后配套《江西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試行)》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筑牢省級創建“基礎工程”,加快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
“這一創新之舉,旨在通過精心打造一批典范,引領帶動全省各地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范志剛說。截至目前,全省有省級“兩山”基地12個,生態示范創建工作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只有堅持綠色發展,向改革創新要動力,才能找到“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長效路徑,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激發動能。
資溪,今年8月28日掛牌成立全省首個“兩山銀行”,建立了“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的綜合性工作平臺;10月30日,又開工建設全省首家“兩山學院”,提升廣大干部綠色發展能力。
銅鼓,2019年地表水量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一。引進江西好雨公司投資10億元,將湯里景區打造成為集生態旅游、溫泉康養、避暑休閑、運動拓展等為一體的文化康養綜合體,帶富一方百姓。
安福,2019年解決影響河湖生態問題200多個,生態流域補償、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等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拋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探索綠色發展新路,一起攜手為大地添綠,讓天藍地綠水凈成為常態,守護好綠色家園,江西正步履鏗鏘。(記者 蔣少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