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重慶將與中科院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共建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這是繼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簡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簡稱“國科大重慶學院”)落地之后,中科院在重慶的又一重大布局。這一次,這支科技“國家隊”將給重慶帶來什么?
“1+N”模式
建設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
據悉,通過此次簽約,中科院將積極支持重慶高水平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將按照一個法人機構加若干科研單元的“1+N”的模式由雙方共建,統籌中科院科研院所、科研人才等創新資源在渝集約發展,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生物醫學、新材料、生態環境等方向,重點建設面向產業創新、聚焦基礎科學前沿、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主要定位的三類高水平研究平臺,實現科教資源融合、體制機制創新、重大科研產出的一體化推進。
此外,雙方還將共同支持國科大重慶學院加快發展,加大對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優勢,通過學科共建、科研合作、培訓培養、師資交流等方式,支持在渝高校“雙一流”建設,聯合推動重慶科教融合發展。同時還將在產學研合作、生態文明建設、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聚資源、補短板
突破“卡脖子”技術
中科院與重慶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
2011年,中科院、重慶市政府、國務院三峽辦共建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結束了重慶長期以來沒有中科院直屬研究機構的歷史。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發展,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從無到有,圍繞智慧流域生態環境、智能制造與系統兩大領域,布局了生態環境、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之間交叉融通,產出了一批一流科研成果。比如,研制出國內首款空間在軌高精度3D打印機,成功突破空間在軌增材制造的“卡脖子”技術。
與此同時,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還積極探索科研成果快速向市場轉移轉化的模式,成功創建科技部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推動建設了重慶石墨烯產業園、長壽中科未來城產業園、江北育成中心,科研成果得到高效轉化。
該院智能安全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人臉識別系統,相關技術成果已在國內70個機場示范應用;研發的目前國內唯一獲民航局正式批復試運行的全流程“刷臉”通關系統,引領了我國智慧金融和智慧安檢行業發展。
2018年,國科大重慶學院正式揭牌成立。著眼于重慶的優勢產業,其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等重大戰略需求,打造了一個科教創產融合發展聯合體。如今,國科大重慶學院建成運行,對于重慶彌補高端科教資源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引進高校、院所、企業
為新領域注入新活力
“此次簽約標志著中科院與重慶合作進入新階段。”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作為中科院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布局,將為我市集聚更多中科院的優質創新資源,推動我市有關單位與優質創新資源高效對接,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
他表示,此前,得益于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國科大重慶學院的建成運行,我市引進建設了中國科學院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西部高等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等重大項目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有序推進,就是很好的證明。
重慶的優質創新資源不足,在原始創新和突破“卡脖子”技術方面受局限,聚資源則是補短板的有效手段。據悉,自2018年以來,我市通過強化創新開放合作,大力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不僅是中科院,目前已累計引進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電科等在內的85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與我市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已落地建設新型研發機構39個,為大數據、智能超算、集成電路、生態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注入了新活力。